很多朋友对于花季传媒免费网站和花季传媒网站广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黄复旦(人民日报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一)专业定位规划相对模糊
传媒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经过各种环节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广告策划、媒体制作等,因此传媒行业人才培养必须有良好的专业定位规划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明显不足:首先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次在于实践教学中对理论性知识把握不够,且缺乏有效指导;最后则是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及相关技术技能,而不能更好地为传媒行业服务,从而影响了传媒人才培养与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相对匮乏
传媒行业的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是实现行业价值与意义最关键、最有效的直接要素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首先表现在专业教育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知识及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由于传统媒介传播模式下“精英化”倾向严重且人才流失率高,导致学生学*积极性不高;再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低等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传媒行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三)办学条件设施相对薄弱
传媒行业属于新兴的人才密集型产业,对教育体制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在我国高校中却没有专门从事传媒专业教学、培养与管理等工作的组织架构和条件设施。首先是办学条件与课程设置方面,目前我国有几所本科院校开设播音主持艺术学和播音工程课程;有少数学校设有广播电视选修课;也有些企业单位设置广播影视制作方向或网络编辑培训班,而对于传媒类人才来说并不是很重视。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方面: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压力,尤其对播音主持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一定基础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且吃苦耐劳的人,但由于我国当前传媒行业发展不成熟以及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了目前我国有几所高职院校开设课程缺乏创新性,学生培养方式与行业需求不符。
二、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构架
(一)以“跨文化”教育为核心,提升传媒人才文化素养
在传媒行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一个很复杂、非常系统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传媒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提升传媒人才文化素养。
首先就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积极构建“STEAM-T”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包括唐宋诗词、中国文化的国情教育平台课程,新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报道、大数据可视化等文理交叉创新课程,新媒体实务、电视摄像与编辑等问题导向实践课程,计算传播、智能传播等学术前沿探索课程,培养文理交叉、手脑并重的新闻传播人才。
其次应该加大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又能激发学*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文化知识储备量。中国传媒大学将通识教育作为涵养人才发展的基础支撑,打造“文化为体,课程为用”的通识教育体系,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实现以书养性、以文立品。成立通识教育中心,设立阳明书院和修辞学堂,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加传媒教育厚度。
最后要重视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升传媒人才培养水平。比如中国传媒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实施行业交叉,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双方共同签署了《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传媒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合作协议项目包括联合人才培养、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科研实*基地、共同培养企业博士后,以及由阿里巴巴集团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等。
(二)以“跨产业”理念为目标,提升传媒人才产业意识
时至今日,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备受重视。在传媒行业,一名优秀的媒体人才必须是一位“传媒职业经理人”。他们不仅要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经营头脑和才干,也要具备“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既能够在传媒产业领域从事专业性的经营管理工作,也能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实现传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目前高校缺乏对学生产业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应以行业需求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人才质量和竞争力,促进传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跨学科”意识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学科体系
传媒行业是人才的聚集地。在培养传媒人才时,首先要树立“跨学科”意识。以学科为纽带、以专业知识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其他学院共建双学位实验班、课程包,打破学科壁垒。已与法学院合办“新闻—法学”双学位实验班,与国际关系学院合办“新闻—国际政治”双学位实验班,还与信息学院合建“大数据与新闻传播”课程包。
其次就是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来推动整个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中各科目的学*进度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比如,为了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中国传媒大学建设“全媒体+国际+多语种”课程体系,开展海外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赴国外学校学*传媒业务,参访我国有关媒体驻外分社,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最后则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力度,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所收获并有所提升。
传媒行业作为人才聚集地之一,培养人才时需要注重传媒行业的专业性,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结合媒体市场现状进行实践教学。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行措施
(一)加强专业认知,做好科学谋划
传媒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人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社会实践平台作用。首先是提高学生对于传媒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掌握扎实度;其次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以及协同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再者可以依托高校自身所拥有的丰富人才储备库及专业教师团队,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加大引进与培养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传媒行业是一个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对人才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同时要积极引进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等高级管理人员扩宽教师队伍,完善师资结构,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并且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开展研讨会等等形式,使传媒专业教师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增加经费投入,改善专业办学条件
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大对人才培育投入力度。首先应建立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相适应、能满足产业需求并能够有效提高学术竞争力水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新时期传媒行业发展所要求的全新时代化、高效率、多元化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其次是增加资金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最后是要完善就业体系与制度。
四、结语
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与创新的关键因素。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技术飞速普及以及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等背景下。传媒专业也应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在新时期,如何提高传媒人员素质水平、加强文化建设以及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着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传媒行业人才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传媒行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