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向主倾诉,以及向主倾诉歌曲原唱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都是害怕孤独的,谁也不想郁郁而生,甚至很多名人也会因为孤独、不被理解而感到痛苦,产生抑郁。在生活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与一些负面情绪不期而遇,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被倾听、被理解,我们就容易陷在情绪的旋涡里,周而复始,无法自拔。当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温暖、存在和幸福。——兹心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艺术,那还有一种艺术是能够让人倾听你的真实想法。*得后一种艺术比前一种难得多,以至于我们往往不惜任何代价去说服别人,为自己争取被认可、被尊重的机会,坚定我们存在的价值。
我们经常用“沉重”来描述生命的艰辛,而“轻视”和“忽略”往往更足够在精神上把一个人压垮。能够被倾听,这是我们寻找生命意义与幸福的必经之路。
《只想被倾听》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咨询师阿兰·布拉克尼耶所著,他致力于研究人的焦虑、沟通及亲密关系的维系与经营。
书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实录,描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他们或是因为难以和爱人、子女沟通,让亲密关系陷入僵局,或是因为处理不好职场间的关系,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或是因为内心私密的痛苦无处诉说。
最终,他们或是学会了正确的说话方式,收获了平等的人际关系,或是通过倾诉,发现、解开了自己深藏的心结,就如书中那些因为悲伤而求助于咨询师的人所说的:
“我梦想有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我可以向他吐露我所有的秘密,我想他应该会有耐心听我说话。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咨询师该有多好啊,他不会在我还没说几句时就赶我走,他有足够的时间,且耐心、友善,能够从我的只言片语中发现我生活中的问题……”
“最可怜、最不幸的人便是无处诉说的人。”
年轻人得到咨询
如果,你想从此告别“没有人尊重我的努力”“这样的结果对我不公平”“我好需要你,但我说不出口”“我有好多话,憋在心里好难受”的状态,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它可以帮助你:
·在工作上取得话语权——努力被认可,事情易推进,学会争取升职和加薪的机会
·在亲密关系中不再总是迎合对方——让亲密关系因为交心与平等,成为通往灵魂的桥梁
·在人际交往中保有自己的立场——说出自己的想法,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实的自己
母亲和她的小儿子
01:在倾诉中回顾问题的始末
为什么我们需要回顾?
时间是我们珍贵的礼物。我们执着于时间表,却忽视了对时间的认识影响了我们看待和认识事物的角度。我们的时间,分为三个重要的维度:历史、现在、未来。每一个维度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于是引导人们设立目标实现人生非凡的意义。我们不容易忽视未来,是因为那是每个人都对“世间的美丽在高处”赞同不已。我们不断攀爬,又不断地憧憬顶端的风景。
而埃克哈特·托利则说,要“活在当下”。人类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是,有许多时候,它脱离了与当下的关系,压抑的创伤、回忆和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的憧憬都很容易激发情绪化行为。找到当下的专注力量,的确会提高我们眼前的生活品质,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找到宁静的力量。
那么,为何我们要注重个体自身的历史呢?我们的每一个记忆都可以帮助我们塑造自我。在任何亲密关系之中,我们关于爱和安全的感受都会随之注入我们的精神里。所以,一个人不可以摈弃和隐藏个体的历史。
几片雪花形成不了暴雪,一场伤痛也不该蔓延一生。
某些艰难时刻,我们更需要回顾过去的人生。这是因为,当前的维度和过去的维度是相互交织的:当前的事件之所以令我们受伤,是因为它唤起了曾经的痛苦记忆,那些我们没能克服、没能释怀、没能战胜的痛苦过往。
通过对人倾诉,在你挑拣记忆碎片的过程中,你的思路将会变得无比清晰,会发现你真正在意和介意的是什么,需要改变的又是什么——甚至不需要倾听者给你提出什么建议。
肖像Jonathan侧面的发言oreille升Anna-Sarah娘intrieur
02:与我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的四种关系
常见的矛盾分析
哈佛大学80年幸福研究结果表明:和我们人生幸福度的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
在失败的沟通和关系中,
我们会愤怒:“我告诉你!……”
我们会失望:“你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
我们会无奈:“无论我怎么说,他还是那样……”
我们会悲伤:“好像生命是某种程度的轮回,一次又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这道坎我永远都过不去了……”
所有负面情绪的核心,都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只想被倾听》中,列举了经常存在于四种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相信其中大部分问题你都曾经经历过。但很多时候,事情过去你就会忘记,很多矛盾却并未真正消除。当你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掉入旧有的模式里,循环悲伤、沮丧和挫败。所以,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我们先把这些问题大致罗列出来,它们是:
一、“与父母及子女的沟通困难”
·每一个难哄的、叛逆的孩子的内心,一定怀有不被父母倾听和理解的愤怒。每一个暴跳如雷、控制欲强的父母的问题,在于他们缺乏共情力和语言表达力,也缺乏安全感,结果不仅让孩子痛苦,自己更痛苦。
·“我也不是不想家,可是一回去不出三天就会和父母吵架”“感觉爸妈总是看我不顺眼,想挑我的毛病”。夸张和极端的情绪表达会在失望之后彻底地宣泄出来,为什么明明渴望亲近,沟通之后却变得愤怒、挫败和忧心忡忡,一次次拉近距离却互相推开。
二、“为什么爱情开始很美好,却难以维系”
·“总是我不停地在迁就,所以我们还是分开了。”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需求或因被否定和拒绝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立场,一味地迁就,会逐渐将自己置于一个被动的境地里。缺少被爱的感觉,会让人变得多疑、嫉妒、自我否定,爆发争吵直至关系破裂。
·“他变得越来越冷淡,情愿打游戏都不愿和我说上一会话。”“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好像是聋了没听到一样!”对于一段感情,发生矛盾和争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彼此之间的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我们常常称之为冷战,因为这种冷暴力会慢慢的让我们失望,慢慢的消耗两个人的爱。
·“我们总因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好像不吵架两个人就没话说,可是吵架多了感情越来越不好。”“性格不合,经常吵架,每次吵完需要很久去修复关系,可是刚修复好就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有时候,语言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即使难受,也应该尽量只发泄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用语言暴力攻击对方,以免给关系造成难以填补的裂痕。
三、“工作很努力,还是被忽视”
·“我很努力地加班完成了策划案,给上司审核,可一周过去上司都没有反馈,我发现他完全忘记了这份文件。而新来的××工作能力明明不如我,却很招上司的喜欢,总能及时得到上司的指点……”得不到同事的好感,也不擅长适当地表现自己,埋头苦干却缺乏存在感,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总是被忽视,失去动力,想要辞职。
·“因为别人让我背锅,我才发怒,可是一发怒,好像变成了我没理。”在职场上用情绪处理问题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通过冷静而恰当的表达而化解矛盾,是我们保护自己的唯一途径。
四、“没有交心的朋友可以倾诉”
·“我当时真的很伤心把心里话都向她倾诉,没想到她却告诉了别人!”很多时候,我们把事情憋在心里,或情愿找陌生人、找心理咨询师去倾诉,就是怕自己最私密的情绪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找一个可靠的人并不容易。但一定要记住,心底最珍贵的秘密,只能留给值得的人听。
·“找好朋友抱怨,把身边的人当垃圾桶,会给人添堵,我不想那样……”真正的朋友,不是只能够分享你快乐的酒肉朋友,TA不会站在道德的高度评判你,不会逼你决定而为你留有余地。TA最终你,只会建议你,不会强迫你。
03:被倾听的四部曲
被世界孤立的人,更难抵抗糖果的诱惑
一、把握关键对话的时机
1960年,斯坦福大学就童年缺乏耐心对成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要想被倾听就不能太心急。
实验是这样的:一些两岁的儿童单独面对一块美味的糖。孩子可以选择把糖马上吃掉或者耐心等几分钟获得另外两块糖。研究者发现很多孩子立刻就把糖吃了,还有些孩子耐心等待了几分钟。十四年后,研究者比较了这两类孩子,他们发现前者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更容易发怒、更加冲动且有打架的倾向。他们大学入学成绩比后者低得多。接近三十岁时,差异更加明显:前者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差、难以坚持、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智商和情商更低、更加孤僻。相反,那些更有耐心的孩子长大后,在职场、人际关系和社会上表现更好。该实验被称为“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也能启发想被倾听的人。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做好准备,被倾听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开口前先要耐心准备。
当某个问题萦绕心头,希望被人倾听,最好在沟通前耐心准备。如果感到有困难,首先应该自我准备,而不是再去找曾让你失望的人倾诉。不要相信一切都会奇迹般地变容易,很有可能还有要克服的障碍。以下是几个在沟通前你先要明白的原则:
原则一:不要否认在双方交流时出现的问题。
原则二:共存和交流的双方,需要已经对根本性的问题达成共识,这使我们不至于筋疲力尽、做出不合理的妥协。
原则三:确定哪些妥协是可以接受的。
原则四:对应原则三,清楚哪些妥协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在这点上不够清楚,第一次我们不顾内心拒绝做出妥协,一般还会带来其他更大的困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更激进的一方在控制沟通。这会引发不满和退缩,问题越理越乱,问题更加严重,而这正是我们要避免的。
二、不要情绪失控,才能保证主动权
你争取的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还是只因为感到不甘心?
你是否因为被冤枉、感到委屈,瞬间爆发出怒火,反而激化了矛盾?
要知道每个倾听者都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生而为人,既坚强又脆弱。
无论你有多么生气,也请记住不要用以下这三种表达方式去攻击对方:
①“你应该…你至少应该……”
“应该”一旦说出来,就是限制了对方自己的选择,会让对方有被压迫的情感体验。
当“应该”反复出现,似乎就是在表达“我说的才是道理,你没有道理”。这种说话方式给人的被侵犯感,反而会容易让对方做出相反的行为(即使违背TA本来的意愿)。
②“你为什么不能?”
当你这样反问对方的时候,就是在跟对方表达,你不听我的,你不按我说的去做就是错的,有问题的,糟糕的,不可理喻的,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就像如果经常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能先写完作业再去玩”,孩子会对写作业更加反感,同时对“玩”和“放松”产生隐隐的罪恶感留在心里。
③“算了,别解释了”
这句话的攻击意味很强烈。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不信任。
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这个时候,也许有一个人就试图向另一个人去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让这件事生,希望以这种解释的方式,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内心想法,并得到对方的理解。用这种方式报复对方,好让对方为之前的事感到愧疚难受,听到这话的人的确也会感到绝望和难过。不过,说这种话虽然当时心里痛快,却放弃了修复关系的机会。
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确定朋友比情人更懂得倾听我的弦外之音,我的有口无心我离不开Darling
三、同样设身处地理解对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他的故事,他的个人感情,自己的价值观。为了能够畅所欲言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们需要找到关系当中的平衡点,不靠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一个他人的形象去评价和抱有期望。
而且,每个人思考的速度不一样,思考很快就答应的人反而容易反悔,给对方深思熟虑的时间是很必要的。不要忘记把对对方的期待坦诚相告。
四、好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吧:
×一个基督徒问牧师:我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牧师当然是拒绝:不行,这是对主的不敬,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
√另一个信徒问:我在抽烟的时候,也可以祈祷吗?
√牧师非常欣慰地回答:当然可以,你是主的好儿女!
×您的管理太霸权了。
√您的管理很规范,等级分明。
这两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换一种表达方式,你可以让对方回复你预想的结果,或把自己的真实看法用礼貌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难过和失落,为了不把所有悲伤都深埋心底,我们其实在寻找一条出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世间所有的,都是由自己而人,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断扩大的。倾听与被倾听都是一门艺术,其实只与你自己有关。
打开自己,用心体会,只有拥抱内在的真实,我们才能超越自我。
等你敞开心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富足、更完善的人生,在等待着你。而这本书,将是一份永恒的礼物,你会同千千万万的人相约,和迷失的人一起探寻出你心中的那道光芒。
关于向主倾诉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