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畅享游戏,快乐生活!
手机版
扫描查看手机站

大学生形象(大学生形象的提升需要做到言胜于行)

时间:2023-11-15 06:19:58 编辑: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大学生形象的问题,以及和大学生形象的提升需要做到言胜于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首都百万师生微***课

下文刊载于9年前《大学生》杂志2010年第03~04期总第126期,当时《生活大爆炸》第三季风头正火,从演员到剧情拿下各种奖项。

而这部剧,如今迎来12年后的大结局。当年学英语的范本剧——六人行的《老友记》也不过才10季。

最后一集已在5月19日收官,公寓的电梯修好了,谢尔顿和艾米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莱纳德和佩妮也准备迎接他们的小孩——2007年到2019年,12年白驹过隙,科学博士们已入中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因为这部剧爱上基础物理,去钻研弦理论——从《生活大爆炸》开始播出的2009年到2011年,英国高中生选择物理科目的学生上涨了20%,物理头一次挤进了最受欢迎的学科前10;大学里选修物理相关科目的学生增加了17%。中国好多90后曾在微博上表示,因为看了这部剧选择了去学物理专业。

原文内容基础上略有增加,以此纪念这帮陪伴我们唠了十二年家常的科学家。

“能借我一张纸巾吗?”莱纳德问。

谢尔顿:“不。”

“为什么?”就在谢尔顿的手边,整整齐齐摆放着四张干净的纸巾。

“因为我采用的是四张纸巾系统,分别对应腿、手、脸和个人紧急情况。如果你需要,从明天开始,我会加一张客用纸巾。但我今天实在无能为力。

莱纳德瞪着微笑的谢尔顿,不由分说抢过一张来就用。而谢尔顿淡定地看着他:“运气真好,那张是擦脸纸巾。”

如果你有一个谢尔顿这样的室友,不崩溃很难吧?《生活大爆炸》第三季中,莱纳德等三人不但没有崩溃,还跟谢尔顿成了好朋友。原因很简单,四个人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才研究员,20多岁,科学家范儿,极高的智商与极低的情商相映成趣。

而这样的天才研究员,并不只是在剧中。50年前,《科学》杂志的调查显示,普通人对科学家的印象常常是古怪和不正常——或者穷得叮当响,或者不修边幅,或者有洁癖,或者到处旅行,甚至沉默寡言……科学家不是理想的职业,更不是结婚的好对象。

第三季的海报。2007年9月,两个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宅男住的公寓对面,搬来了一个名叫佩妮的金发美女。一个“正常人”闯入了这几个社交尴尬、不通常情、一板一眼、性格怪癖但又谜之可爱的科学家的生活中,碰撞出了大量的笑点,成吨的梗和段子,也有了不断加入人生旅程的新伙伴——这就是美剧《生活大爆炸》。

然而,或许跟时代有关,现如今爆炸出了这样一群在宅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尽管他们依然智商无穷大于情商,但却也十分会玩,偏执和神经质成了个性,对智商的绝对自负变成了“聪明是新的性感”。

他们的高智商随便碰触哪个领域似乎都无敌:喜欢漫画,迷恋《星际迷航》、绿灯侠和闪电侠,崇拜斯波克,玩《光晕3》,靠跳舞毯和WII游戏机锻炼身体,收集模型,酷爱动漫扮演和漫展……他们在打游戏的时候会因为“蜘蛛侠在半空接人不符合落体速度”而滔滔不绝地对牛弹琴,叠衣服时会慢条斯理,呆头呆脑的时候偶尔也一露小鹿一样的眼神。科学家如今也许依然不是理想的职业,但是也许已经是结婚的好对象了。

Rock,Paper,Scissors,Lizard,Spock|第2季,第8集|

TBBT自创了许多流行梗,例如石头剪子布的加强版(Rock-Paper-Scissor-Lizard-Spork),谢尔顿的口头禅“Bazinga!”——泛科学、泛科技的元素与文化梗儿相结合,为科学制造了一个更“酷”的形象,也让年轻人更热衷于谈论它们。难怪《卫报》在2014年的时候将TBBT评论为“iPhone年代的《老友记》”

最后一季的海报。

《生活大爆炸》里像谢尔顿一样的年轻科学家们,可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据说,谢尔顿的原型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名计算机程序员,14岁拿到博士学位,20岁不到就成了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同事都聪明到极致,但是融入生活时却有些小问题。其中有一个被称为“人肉计算机”,如果和他比赛数学问题,计算器也未必能赢他,但要是去餐馆,给侍者算小费时,他就失灵了。因为小费的标准通常是根据服务的质量在15%~20%之间浮动,他完全不知道该给多少。

而剧中另外一个主角霍华德,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学历虽低(比如只有一个普通院校的双学位),却自成体系自娱自乐,总是研究犄角旮旯问题的科学家们。按照他们自我调侃的说法,“不过半吊子工人而已”,他们也许会设计太空里的东西,但常常上不得台面,比如宇宙飞船的马桶。

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

也难怪《生活大爆炸》一出来就创了收视纪录,因为太多的大学生有共鸣了。理科生观众越看越有感觉,因为他们平常就像男主角那样穿一件长T恤,外套一件短T恤,上面是蝙蝠侠、闪电侠或者某个奇怪的符号。中国文科生观众则常常一边在网上看着视频,一边乐此不疲地百度“薛定谔的猫”“克林贡语”“宇宙大爆炸”到底是什么,大有“百度百科之下,人人都可以做科学家”的架势。

至于真正的科学家们,早抢在了观众前面——有的来做客串,有的担当科学顾问,剧中4位天才主角讨论的学术话题并非装模作样,而是实打实的当今科学界正在研究的热门问题。

谢耳朵激情演讲|《生活大爆炸》剧照

甚至乔治·斯穆特这样的大人物,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搞科研之余,也跑到剧中客串了一回自己,绝对的本色演出。还有天文学家菲尔·普莱特博士,曾经为哈勃太空望远镜工作过,现在给《发现》杂志写专栏,闲暇之时看着这部剧图个乐儿,是因为“可以看到很多同事的影子,他们粗暴无礼、傲慢自大,有时候你恨不得把他们推出去给车撞死,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了不起的思想者”。

至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体物理学教授大卫·萨尔兹伯格,除了本职工作,已经正式进剧组了。因为他主动担当起了电视剧的顾问,记日记也不用笔记本了,用的是电视剧本。大卫教授不仅亲自检阅每一集的内容,还经常带自己的学生去电视剧的录制现场观摩,看来不搞点跨学科研究是不能消停了。

很多正在研究的问题被他无私地搬到了剧中,公寓的白板上写的都是他平常讲课用的数学公式。莱纳德老妈到访那一集,大卫教授刚好看到几个意大利科学家发现宇宙暗物质粒子的湮灭证据,于是立刻就用到了剧中。

科学顾问大卫·萨尔兹伯格

大卫写的科学笑话之一

用激光热个方便面,用液氮速冻个香蕉。动用了人类现在能够采用的一切通讯方式,从宽带上网到海底电缆再到地球同步卫星,终于成功地让中国四川某大学宿舍里的两个男生也能控制自己宿舍里的台灯、音响了——我们一定会完全不能理解地反问:为什么不直接买个遥控器呢?这么大费周章?

而如今的年轻科学家们却完全不屑一顾,他们不能理解咱们的疑问,“因为我们能做到!”既然我们能做到,为啥不做?

爱玩火车的谢尔顿

科学家时尚又搞笑

但凡跟天才靠边儿,智商和情商都会合理地不太对称。他们为了把人整得说话变成尖声细气也许会动用氦气,其实这在理工科宿舍里太常见了,和往脚底下抹C10H20O(清凉油)能尿床一个道理。他们但凡看电影,一定要再看一遍带评论音轨的版本。认真地利用课本里的知识,严谨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项娱乐,绝对的学院范儿。

他们仍然是呆头呆脑的工科宅男,但可以穿紧身裤,留波波头,化烟熏妆,戴闪闪发光的蝙蝠侠皮带扣,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怪咖形象。他们可以是可爱的,也可以是令人讨厌的,他们甚至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极客”才有时尚人生。

莱纳德在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第8季,第22集|人人字幕组

当一个人智商为187,情商几乎为零的时候,就像《重庆森林》中的警察,家里放满猫咪公仔。只是科学家们回归幼稚的时候是无意识的,因为他们拥有走火入魔的优越感——当别人抱怨小时候被科学狂人妈妈把电极绑在自己头上做实验,指望得到大家同情时,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大呼羡慕——“我小时候做实验还得自己往头上绑电极!”我们视为生活常识的东西,科学家却几乎一无所知,对他们最严厉的惩罚,就是打电话向他妈妈告状。

科学,本来就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笑料而存在的。剧中有一集四个大学生自告奋勇帮美女组装宜家家具。但是,没一会儿,有人开始指责宜家家具的组合方式毫无想象力,且浪费空间。

有人建议装个红外线转接器,但需要降温;有人提出了用液体冷却剂,“弄个水泵,装四分之一英寸的聚氯乙烯”;接着有人提出“那怎么装水盘、水闸,还有蓄电池?”四个科学家的解决方案是:四人分头行动,两人去废物堆积场找个6平方米的铝合板,两人搞定氧乙炔喷焊器……挑战杯多少作品,不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吗?

跟谢尔顿小时候喜欢的土豆钟节目一样,TBBT里的科学,也是一种不可小看的“科学传播”。

微博截图——《生活大爆炸》对科学传播所做的贡献却十分可观,甚至还真的有不少人受到了TBBT的感召,走上了科研道路。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李沛縈(RashelLi),本科学的是天体物理,她的的博士论文内容就是《生活大爆炸——她的导师曾经研究过《神秘博士》与流行文化中的科学。

她的博士论文显示:一些没有科学背景的观众,在看过TBBT之后改变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甚至“后悔自己此前没有多学一些科学”;有1/3的非科学背景的观众,会在看过剧之后主动去搜索剧里提到的科学相关知识。有的在网上订阅了科学视频,有的会更加愿意去参与公众演讲。而在看到佩妮和科学家们的日常互动之后,更多的人会认为,“原来普通人也能与科学、与科学家对话”。

谢耳朵激情演讲|《生活大爆炸》剧照

很多普通的科研人员表示:能从主角四人,乃至后来加入的艾米和伯纳黛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饭桌上讨论起问题来,恨不得当场拿个白板开始演算。要知道TBBT制作组为了做房间场景,可是专门探访了加州大学博士生和博士后们的公寓。

很多时候,这些人并不是在谈论科学,而是在用科学谈论日常。就连真正的科学家霍金客串出场的时候,也不忘来点儿带科学梗的冷笑话:“谢尔顿和黑洞有什么共同点?Theybothsucks!”(suck既有黑洞的“吸”的意思,也有“糟糕”的意思。)

《生活大爆炸》剧照。主角们必去的超级英雄漫画书屋和漫展,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之争

布景拆除前,演员和主创合影|USAToday

TBBT曾出现的“弦网凝聚”名词,是当时著名的华人物理学家文小刚教授的前沿研究。剧中扮演艾米的马依姆·拜力克,是一位真正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她会看场景中所用的东西是否真实,比如显微镜的型号、标本切片的厚度等等。

谢尔顿和莱纳德的白板上面的公式是真正存在的物理公式。霍金本人出场的时候,他的白板上写的是有关引力波的内容,这块白板甚至由霍金亲自确认过——而那时,距离引力波被真正发现,还有足足两年的时间。

在真正的科学家的帮助下,科学和科学家的形象逐渐丰满、真实起来。事实上,美国国家科学院支持了一个名为“科学与娱乐交流”的项目,各类剧集和电影的制作人,会通过这个机构接触到科学家;而每年在洛杉矶,都会有大量的科学家和娱乐界人士聚在一起切磋脑洞。作品比如《犯罪心理》《识骨寻踪》甚至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

白板是真实存在的|《生活大爆炸》剧照

伴随着轻松搞怪的剧情和幽默,我们美滋滋地享受了十二年来自TBBT的科学——这是来自学术前沿的、实打实的科学。我们看不懂白板上的字,但却看得懂科学家们参与的热情,和对自己学科的执着与热爱。

科学可以是惊险刺激的,可以是温馨幽默的,也可以是浪漫到骨子里的。或许很多年之后,你早已忘了中学物理课本上教了什么,但还能学谢尔顿给小孩讲解《名侦探柯南》里某个案子的科学原理,或者用“Bazinga!”与同好相认。

Bazinga!

本剧最后一幕

OK,关于大学生形象和大学生形象的提升需要做到言胜于行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文章

推荐专题

更多>>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