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夹小玩具出门H1V 1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夹小玩具出门H1v?1校霸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圈儿内人应该都知道索尼家去年连发三弹圈铁耳塞,隶属于XBA-H家族,分别为H1、H2、H3,本人有幸拿到了前两款,对于H3,大家应该都蛮熟悉,讨论的也比较多了,而H1、2的谈资相对要冷门很多,众所周知,所谓圈铁,其实就是动圈+动铁,即用动圈的发声单元来弥铁动铁在低音上的不错,通过两种不同的单元混合一起,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偶也是现学现卖,汗)。好啦,废话不多说,上图先:
任何耳机都有优势与缺陷,动铁如此,动圈诚然,但如果将二者同时安装放置在一个腔体中,会不会产生互补效应,1+1>2呢?究竟鱼与熊掌是否可兼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苦思着打开了包装:
嘛,来来回回试听过N手的塞子,自然包装会有很多旧痕(你懂的),XBA-H三兄弟的包装其实差不多的,只是右下角的名称有异而已。
包装后的各种参数,密密麻麻印了一堆,只所以这么多,完全是因为用了三种文字(简繁中、英),从说明中可以获悉,H1采用了抑震外壳,这样可以有抑制不必要的震动,从而重现清晰声音,简言之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熟悉索家耳机的朋友都知道,其侧面印有配搭的附件,一目了然,嘛,原产地是演泰囧的地方,生产日期是去年国庆节,汗(久违的假期赶快来吧,等你好久啦)。抽盒设计,棕色的外包装上印着耳塞的效果图,抽开后是个印有银白色SONYLOGO的黑色盒子,玩过骚尼产品的人都知道,索家产品盒都一个“德行”,本次的主角儿XBA-H1,抽开展示窗层,下面为各种配角儿:尼龙方形收纳包一只,另加一个黑漆色长条“火柴盒”:
收纳包做工很不错,质地很软,也很精致,非索尼自家几百元级别的塞子配包所能比,嘛,果然是价位不一样,附件儿都有档次之别呀。咦,传说中的硅胶套哪里去了?请淡定的打开你的包包:嘛,三个哥伦比亚套,以及绕线器和线夹都静静的躺在里面(纸盒里同样有三付泡沫硅质套),拍完图发现少拍了两张配件,在此说明下哈。
外观上看,索尼XBA-H1与普通的入耳式耳塞没啥大区别,腔体正面采用了印有型号标识的香槟色的金属镀层,显得颇有档次(嘛,这才是千元级别嘛),而背面则低调许多,为黑色磨砂塑质,个人认为其外观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左右腔体的装饰金属间隔条,左为银白,右为酒色,并配有L、R标识。
塞头“屁股”后的“SONY”LOGO,有够毒不?
H1的耳塞内部采用了泡沫硅质,佩戴更为稳固,并可有效隔离环境噪音。另包装上也说过,其采用了抑震壳也能起到抑制不必要震动的目的(如听诊器效应),所以,H1出街的隔间效果还是刚刚滴。
在XBA-H家族中,H1属于入门级圈铁,其采用了9mm动圈一个动铁单元(H2是13.5mm,H3更是16mm动圈+两个动铁单元,当然,价格也相差几百米)。当然,二者的区别不仅于此,更直接的表现在,H1是三款中唯一不能换线的圈铁耳塞。
H1的耳机线总长为1.2米,为红黑双拼色的面条线儿,扁而平,其上并有小锯齿,相比一般耳机线并不太容易缠绕,其抗拉扯能力也还不错。插头为3.5MM通用式L形立体声迷你插头,兼容性是最好的。
具体参数上,索尼XBA-H1采用了索尼独家混合式双向驱动单元(9MM动态驱动单元+平衡的电枢驱动单元),其中功率处理容量为100mW,阻抗为50欧,灵敏度为105db,频响为5Hz—25000Hz,从参数上看似乎不太容易驱动,但笔者用几款老物儿,如ZSW、S30等都很容易推动,并没有发闷的表现,坛里很多人都说H1发声干薄,但个人在初听后(因为是试用款,已经众人N遍煲开过啦),感觉声音还是蛮好的哎:
特别是在于跟笔者喜欢的S30搭配后,其声音饱满润泽,人声很靠前,低频下潜佳,弹性足,凝聚有力,延展性很好。中频解析不错,细节也很丰富,但高频的延展性一般,表现没有低、中频那么抢眼,但也可圈可点。总体而言,相比一般动铁而言,其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比较适合听流行。总结:作为索尼家XBA-H家族的入门级圈铁,H1的表现似乎没有前二者那么耀眼,但其总体表现还是比较出色的,其外观延续了XBA的大气风格,虽为混合式,但其腔体并不显大,整体表现相较一般动铁要更好,特别是在其低中频表现上,加之以索尼一贯的优良做工,如果想尝鲜圈铁耳塞的话,XBA-H1还是十分不错的选择!原作者:onemoononestar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