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学生***如何自W,学生***如何自W火腿肠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3日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23日是中国第六个农民丰收节,当天上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庆祝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启动仪式在校园内举行。一门持续4个月的劳动课程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几个月前,该校师生在校园内播种插秧。如今,80余名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收割稻谷,在汗水和喜悦中完成一次从种植、养护到收获的劳动体验。
师生们一起收割稻谷。
当天上午的智汇农场里,大片金黄的稻谷在地面上舒展出一幅丰收的画卷。今年6月初,师生们在这片田地里集体插秧,播种下稻谷秧苗。此后,稻田园的浇水、灌溉、防虫等日常田间管理也是由全校各学院学生在农场种植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农事活动受到自然环境尤其是季节转换的制约。中国古代的节气是劳动者长期进行农业生产实践的总结,节气与农业生产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节气提供了农事安排的重要依据。”武生院青年科技标兵、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吕凯博士边指导学生割稻边为大家科普“三农”知识,“芒种插秧,秋分收稻,农事活动也要顺应节气,要应着二十四节气而开展不同的劳作。”
学生们体会劳动的成果和喜悦。
稻田中,同学们套上雨靴,拿着镰刀,俯下身子,和校长顾豪爽、副校长邱建洲一起收割成熟的稻谷。顾豪爽和同学们一边忙着收割,一边畅谈劳动的真谛。从芒种到秋分,师生之间这场特别的劳动实践课持续了近4个月。“从插秧到收割,真的是一门技术活!我深深感受到劳作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曾在芒种时参与插秧的园林园艺学院大二学生袁梦婷很快收割了一小堆稻穗。虽然有点累,但她特别兴奋,“丰收来之不易,是深耕细作、辛勤付出的甜美成果。”
望着眼前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参与收割的劳动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刘中兵掩饰不住喜悦地说:“这次我们收割的香稻为绿色有机稻,预计亩产量可达1000余斤。”他介绍,此次收获的稻子将作为实验材料,提供给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等制作米酒、甜酒等,与师生们一起分享。
校园内的稻田已经成熟。
自建校以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始终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园内建有智汇农场、蔡漖基地、长河基地、植物园等600多亩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依托相关学科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时代新人培养全过程,试点打造了以一门精品劳动教育思政课为核心,以实践劳动、专业劳动、科研劳动三种劳动教育形式为载体的“1+3”的劳动育人模式。
“入学以来,劳动教育始终伴随着我的学*生活,三年间我无数次迎来学校葡萄、柑橘的丰收,和班级同学一起在智汇农场清理杂草,在生活艺术楼共同烹饪‘生院味道’,这让我明白幸福生活是靠双手创造的,是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何浩天看着眼前金黄的稻田由衷地感叹,“我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这不仅仅是我们付出的结果,更是大自然的馈赠。”
(长江日报记者陈玲通讯员叶涛摄影陈冲谈宇锋)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