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审美教育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审美教育以及审美教育书简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日前,被称为“西蓝花海报”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引发无数吐槽。当人们将这一“基本跌出大众审美水平线”的海报横向与其他电影节海报对比、纵向总结九届北影节海报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历届海报来看,这次算是稳定发挥。”
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等典型的审美匮乏症,是当下流行文化中颇具争议的一部分。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美育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者,以期探讨今日审美匮乏的缘由和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现实路径。
美术文化周刊:生活中哪些审美缺失的现象让你有所触动?
尚辉:太多了!比如我前两天在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路上,就看到特别优美的绿化带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标语。标语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它放置的环境却很不和谐,破坏了美感。还比如一些街道上很多单位和店面的招牌特别大,而且是方方正正的大黑体字,就那样直愣愣地矗立在大楼顶端,毫无美感可言。这就凸显出相关规划部门或大楼的使用者对审美几乎没有判断。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书法传统的民族,我们对书法的欣赏和认识并不一定非得到美术馆,如果这些街道上的招牌也可以用人们看得懂的书法体现,那将更具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
马菁汝:我们之所以创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并把中心的重点工作聚焦于社会美术教育,就是因为那些让我们觉得尴尬的、不美的东西经常出现。比如距离中央美院不足3公里的望京新世界百货附近,就有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熊猫雕塑。我想,如果决策者当时哪怕找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交流一下,也不可能会出现这样草率的城市雕塑。而且这里是北京,由此放眼全国,就更可想而知了。
刘悦迪:审美缺失和审美匮乏在当今的中国是全方位的现象,它不仅体现在“量”上非常大,而且在“质”上也出现了低走的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必须要提倡全民生活美学教育。因为只有把全民的生活塑造成美的生活,实现生活品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建设美丽中国,才能符合中国这样一个礼乐文明的伟大的传统。
美术文化周刊:内敛静好的中国东方美学曾给人以无限的美好和享受,但今天,我们却又缘何出现审美匮乏?为什么“土”的特征那么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当下社会?
马菁汝:在20世纪初之前,我们确实是一个非常讲究的民族,我们的家具、文化、艺术……都深具内涵和特色。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优秀的传统后来断裂了。比如我们当下对十二生肖的理解、对天干地支的认识、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等都远远不足。审美匮乏缘于我们对生活的文化积淀不够、对美的认识不足。比如,老百姓对颜色这样一个极为普遍的存在,其理解是狭义的、单一的。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红色就是大红,绿色就是大绿,但其实红色可以有无数种红,它加一点点黄、一点点白、一点点灰……能形成许多不同的色彩。今天的“土”,反映了大众审美的低水平和审美教育的严重不足。
刘悦迪: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土”并不是不好,但任何传统文化都需要现代性的转化。我们在复兴传统生活美学的时候,就需要把那些传统的“土”的要素,和现代性的因素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代生活。我们肯定回不到那个“土里土气”的中国去了,但当代更需要一种既适合于中国人,又具有全球性的生活美学的形态,这种形态既要能够和我们的传统接通,复兴传统,但又不是原来的传统,需要把它进行一个全球化、现代性的翻新。
美术文化周刊:如果一个民族普遍存在审美匮乏,那对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尚辉: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衣着搭配和行为举止,取决于自身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而民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则会汇聚成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审美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审美缺乏的人不可能做到“真”和“善”。我们提倡美育普及,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将文学、艺术这种视听审美转化成审美的情怀。只有有了审美情怀,才会产生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才会追求人格的崇高。
马菁汝:审美匮乏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穿着土气、搭配不合理、公共环境差……但我认为,它更大的影响还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面貌。一个对美有所追求的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是有约束的,对于道德准则是有要求的。而如果没有这种美的启发和追求,他的行为准则就会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同胞出国旅游时会留下那么多不美的行为,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审美缺乏造成的。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审美教育确实非常重要。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没有审美,只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艺术或审美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能仅仅重视儿童美育,他们的家长,尤其是25岁至65岁的社会中坚人群,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对于艺术教育的缺失问题最亟待解决。
美术文化周刊: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审美观?如何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
马菁汝:从目前来看,人们艺术素养普遍不高,包括对颜色、造型、搭配基本没有概念和要求,很多东西随便拿来就用,因此会出现将垃圾桶上的小装饰放大成雕塑放置到公共场合的尴尬事情。因此,审美培养应该针对政府官员、项目决策者、教师、民众、学生等,分为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加强艺术通识教育。这个也是中央美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今年在培训上的拓展方向。
尚辉:良好的审美不仅体现在视觉上,也是文明程度的反映。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其实比扫盲还要艰难。
我们中小学虽然设有美术课、音乐课,但审美培养并不应限制在课堂上,也并不是靠唱几首歌、画几幅画就能达到的,审美是一项终身教育,也是随时随地的教育,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仅有审美感受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审美知识来进行辅助,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而拥有更高的审美情怀。当然,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我们还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提高美的修养,并将自己的收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可通过获得的色彩知识,进行色彩的有效调配和管理,增大家居空间的视觉感,让居住或办公环境更加舒适。我们从生活中获得美,也要让美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刘悦迪:美育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建设生活美学观,从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入手,进行生活美学的普及和提升,使民众的生活变得更有品质。生活美学不同于学校短期的艺术教育,它是一个长期的、全社会参与的、跨文化的教育过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此坚持,才能一点点、一步步提升大众的审美品格和审美修养。
美术文化周刊:近年来,一些城市的丑陋雕塑、奇葩建筑、统一装潢的商铺牌匾、挑战观众“审丑”底线的服饰设计等引发了各种争议,那些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你看来,公共环境中,如何实现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与多元审美的平衡?
尚辉:决策者可能拥有非常好的管理能力,但却并不一定有良好的审美判断力。因此,一些公共项目还是需要向这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是时候将脚步慢下来,讲究审美和品质了,如此才能把国家真正建设好。
马菁汝:从事公共艺术、公共环境决策的人,都应该持“证”上岗。上岗前,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美育知识的普及,要有基本的艺术素养。我们相关的美育机构,也应该通过各层次教育资源的整合,将艺术才能更好地、真正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让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然后再通过艺术的学*,把美带回到生活当中去,让自己的家庭更美、环境更美,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目标。
审美教育和审美教育书简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