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对准了自己动不然不给你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对准了自己动不然不给你头条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对准了自己动不然不给你和对准了自己动不然不给你头条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现代某些影视剧里,俊男靓女们沾着假睫毛,涂着厚脂粉,搔首弄姿,打情骂俏,上战场如赴约会,也真够狗血。回过头来看看历史上的战争,也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比现在有过而无不及。林子大了什么都有,还是宽容一些、大度一些,就像范伟在小品中所说:“我只是微微一笑!”
01.教给敌人逃跑方法——自取其辱
公元前597年,在现在河南郑州以北发生了一次战役,这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也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这次战役以晋国失败而告终。晋国这一败,那叫一个狼狈,真实的显示出战争的残酷血腥。其中一个细节是,晋军争船抢渡逃命,先上船者挥刀乱砍,“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船中断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这次战斗,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晋军仓皇逃命,有的兵车陷入坑中,不能继续前进。楚军咬着屁股追,晋军这个急呀,只见鞭影缭乱,马蹄乱尥,兵车就是不能前进半步,反而越陷越深。
这时楚国的追兵到了。晋人恨不得钻进泥中,变成一只泥中之鳖。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楚军没有攻击晋军,反而不远不近的围观着,看起了笑话。
“喂,小子,还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有闲情在这里耍杂技哪!”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老子都快变成长尾巴鼋了,哪有心情耍杂技!”
“一看就是个雏儿,连逃命都没经验,今天老子高兴,现场教你几招,让上受用一辈子。”
于是,楚国人说,你把车前的横板卸掉。重量减轻,兵车稍稍地动了一点,可是马还是盘旋不能前进。
楚国人又说,你把车上的军旗拔掉,放在车前横木上,那玩意太招风啦!
晋国人按照指定步骤操作,战车才冲出陷坑。
围观的楚人都拍掌祝贺,等着晋人感谢。
晋人回头一抱拳,对楚人说:
“我们晋国不如你们常打败仗,逃跑也不如你们熟门熟路。缘分哪,不谢!”扬长而去。
这叫什么事儿,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在车马呼啸、追亡逐北的战场上,发生这样的事情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有它产生的思想背景。
当时在中原诸侯眼里,楚国就是一个暴发户、土老帽,中原诸侯打心眼里瞧不起它。因此,楚国把这次战役看作正门头的一战,必须要嬴,还要赢得干净漂亮,堂堂正正,让中原诸侯明白,楚国既有强大的武力,也有礼乐制度,不再是当年备受歧视的蛮夷之邦了。所以,整场战斗中,楚国遵循了周礼对战争的一切规定,士兵们也积极实践楚庄王学*中原文化的战略思想,演出了令人倍感滑稽的助人一幕。
战争没有让礼仪走开,礼仪反而渗透到了战争中,别扭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别扭啊!
有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员工、什么样的行为。
02.把枪口对准自己——授人以柄
公元前607年,宋国和郑国在今河南拓城县西北,发生了一次战斗,结果是宋国失败。说起这次失败,那真叫一个窝囊。战前,宋国主帅华元宰羊犒劳军士,给华元驾车的司机叫羊斟,没有分到肉,便怀恨在心。到了和郑军交战的时候,羊斟忿忿的说:“前日分发羊肉,由你做主;今天战车进退的事,由我做主。”就故意将华元的战车赶进郑军,因此宋军大败,主帅华元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被俘虏了。
这次战斗中,宋国有个大夫叫狂狡,听这个名字就有点不靠谱。本人查过资料,百家姓中还真有姓狂的,不过数量极少,全国不足千人。估计这个狂狡狡悍而不狡猾。话说狂狡在战斗中和郑国一个士兵相遇,郑国士兵可能心有灵犀,知道这个家伙有点狂,掉头就跑,慌不择路,失足掉进井里。狂狡这个高兴啊,趴在井边往下看,喊道:
“别光顾着潜水了,出来冒个泡、点个赞吧,码字太不容易了!”
跑题了。《左传》里没有记录他们说什么,只能在这里胡编乱造了。
“喂,小样儿,跑啊,井里凉快吗?”
“累了休息一下还不行吗!咕咚、咕咚!不!看在***国的面上,拉兄弟一把吧,我快成大肚子蛤蟆了。”
“那要看我的心情,先让你喝个够!”
“现在我不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的俘虏,要优待俘虏你懂不懂,还有没有人性了?”
“谁说我不优待俘虏,没有人性?执行纪律可是刚刚的。”狂狡说着,手握大戟竖进了井里。
“枪口能朝向敌人,不,能朝向俘虏吗?太没人性了!倒过来,把戟柄给我!”
狂狡一想,对啊,于是倒拿着大戟从井中将郑国士兵吊了上来。
郑国士兵手握戟柄,对准了狂狡:“不许动,缴枪不杀!”就这样狂狡变成了俘虏。
结果是悲剧的,教训是惨痛的。
同情弱者是好品质,但同情不可滥情。
阶级斗争这根弦一定要绷紧,不能被甜言蜜语所迷惑。
枪口永远不要朝向自己,掐着耳朵嘱咐都不过分。
否则将会自取其辱,像狂狡。
03.两头作弊——上下其手
公元前547年,楚国、秦国攻打郑国,郑国皇劼和楚军作战,打了败仗,被楚国一个叫穿封戌的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王的弟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皇颉的功劳,说皇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便请楚国太宰伯州犁来主持公道,判定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说:“问谁都不好使,还是问问俘虏吧。来,过来,上前一步是幸福。”请皇劼当面辨认。
辨认开始前,伯州犁首先表白:“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也没有中间商上赚差价,今天我会给你们最公平的不公平。首先,我隆重介绍……”
王子围恃宠而骄,抢先一步说:“我是谁?我是一根葱,屹立风雨中,谁敢拿我蘸大酱,我……”
皇劼急忙阻止他说:“不要再说了,再说就骂人了,我知道你是谁了。”
于是,伯州犁及时补充,高举右手,大拇指朝上:“这位是尊敬的王子围,是我们国王非常宠爱的弟弟。”
然后,伯州犁垂下手,小拇指朝下,说:“这个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县尹。谁俘虏了您?”
皇劼自然明白:“废什么话,就我这高贵的身份,当然是王子围俘虏了我。”
经纪界若是供奉鼻祖,伯州犁可算是最佳人选。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纪们身穿青布棉袄,双臂倒背,两手笼在袖子里,围着牲口转圈圈。有了买卖,便与交易双方在棉袖中互捏手指,两头谈价,从中牟利。
公平公正从来都是与上下其手做斗争得来的。
你上下其手过吗,你遭遇过上下其手吗?
04.做了亏心事,也怕鬼叫门——弃甲于思
何为“弃甲于思”?“思”字有一个音读“腮”,表示多须的样子,“于思”就是指大胡子。“弃甲于思”就是长着络腮胡子的人打了败仗,丢盔卸甲回来了。这个故事还跟宋国将军华元有关。
宋楚之战以后,宋国兴工筑城,华元担任监工官,巡视工程进展情况。筑城的役人看到打败仗的华元来了,气不打一处来。因为打了败仗,致使宋国城池受损,大家才迫不得已去修城。于是大家就唱歌讽刺他:
“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翻译成现代歌词,就是:
瞪着双蛤蟆眼,
挺着着大肚子,
丢盔卸甲回来了,
络腮胡子,
胡子络腮,
丢盔卸甲逃回来。
华元是宋国的大官,面对的又是干活的老百姓,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便对车上的卫兵说:“对回去!”于是士兵唱道:
有牛就有皮,
犀牛兕牛还很多,
丢盔卸甲有什么?
意思是说反正做战甲的材料有的是,打了败仗也没什么了不起。干活的人一听,说这不是耍无赖吗?就回应说:
即使牛皮多,
少了丹漆又如何?
看来宋国缺少做战甲用的漆料。华元只好说:“我们走人吧,他们人多,我们吵不过他们。”于是灰溜溜地走了。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普通老百姓也有参政议政的机会,可以对大官的失职行为进行讽刺或质询,而不用担心受到打击报复。
做了有愧于人的事,心里便会不安,更何况是做了有愧于国家的事呢!华元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您的关注和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参考资料:《左传》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对准了自己动不然不给你和对准了自己动不然不给你头条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