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山大黄,以及山大黄和土大黄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半岛全媒体记者刘宜庆
一所一流的大学,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山东大学在青岛,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回应。它如同一棵大树,扎根在青岛,留下了名师云集的一段佳话,记录了青岛的文化年轮。
1930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58年,山东大学在青岛,近20年的时光,是山东大学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样是青岛文化繁盛的黄金时代。山大在青岛,是一笔难以估量而又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我看来,它奠定了青岛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赋予青岛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不妨追寻青岛风雨百年的来时路,观察山东大学与青岛的历史渊源。
国立山东大学校门,在如今的大学路上。
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改变了一个小渔村的命运——以武力和胁迫的方式与西方文明对接。德国人把青岛打造成一个举世闻名的港口城市,留下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留下了德式建筑、十字架高耸的教堂和青岛啤酒。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逊清遗老遗少,逃往青岛这个世外桃花源,为青岛带来诗书琴画,以及大包小包的文物古董。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把因济南“五三”惨案停办的山东大学,移植到青岛。蔡元培独具慧眼,选择杨振声担任校长。为何选择杨振声?因为他的身份和资历。杨振声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两度入狱;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小说家,因小说《玉君》蜚声文坛;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博士,被胡适刮目相看的教育家。杨振声还是山东蓬莱人,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高足。这一切条件优化组合,成为杨振声担任青岛大学校长的优势。
杨振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蔡元培办北大的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活学活用。他延揽了大批名师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为山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人们津津乐道他聘请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的佳话时,不可忽视的是,他提出将国立青大建成海边生物学研究中心。
杨振声对青岛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古迹文献等做了认真的考察分析,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办学规划,力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以及考古学。他主张:“青岛附近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者,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国立青大求之。”杨振声的真知灼见,在他担任校长的两年,逐步落实。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开张。与青岛大学在青岛落地的同时,青岛水族馆的蓝图呼之欲出。就在这一年的秋天,青岛迎来中国科学社第15届年会。蔡元培出席这次会议,致开会词。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有李石曾、易培基、竺可桢、翁文灏、蒋梦麟等专家及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海洋科科长宋春舫等科学家联名发起在青岛筹建中国海洋研究所,并决议先行筹建青岛水族馆。
1932年5月8日,蔡元培主持青岛水族馆开馆典礼。同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青岛水族馆成为山大学子的科研基地。
无独有偶,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于1935年7月举行开工典礼。这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由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和山东大学的曾省教授负责筹划,由青岛观象台和山大生物系共同主持,开展海洋生物的调查研究与推广工作,并利用暑期举办讲*所,培训海洋学、海洋生物学人才。
1946年,山大在青岛复校,校长赵太侔仍把海洋学科作为重点规划。他成功地聘请童第周担任海洋研究所所长,聘请朱树屏担任水产系主任、曾呈奎为水产系教授。
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留下的海洋学科在鱼山路校园,成立山东海洋学院,即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
直至今天,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中国社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岛,黄海研究所在青岛,仍可视为一种历史的延续,追根溯源,埋在历史中的根,正是山东大学在青岛孕育的。
回眸山东大学在青岛,将科学与文化的根基扎进欧洲风情与格调的城市,为年轻的城市提供丰饶的滋养,渐渐改变德意志殖民地的文化基因。接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为青岛注入了学术的氛围、文化的活力,现代科学的种子,在这个被称为“东方瑞士”的城市生根发芽,使得青岛成为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科学与文化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山东大学深刻地塑造了青岛的文化。大批文化名人客居青岛,形成青岛独特的现象——名人与名城相互交融。上世纪30年代,青岛名师云集,连接起全国的文化名流,俨然是一个文化重镇,作家、诗人、学者们的群居之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走了,洪深、老舍、王统照来了,这一切都源于山东大学,源于杨振声和赵太侔的号召力。
一所有实力和规模的大学,给青岛带来上世纪30年代文化的繁盛。青岛的文化,无论如何绕不过这浓墨重彩的一章。而那些先后离开青岛的文化名人,不论是他们的传记,还是文学史,也很难忽略在青岛的岁月。
闻一多在青岛完成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变,好长时间不写诗,但他在青岛大学发现了臧克家,再加上他从中央大学带来的陈梦家(大学尚未毕业,做青岛中文系助教),他向新诗坛骄傲地宣布:我有“二家”——陈梦家与臧克家。梁实秋在“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青岛)”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美食与美酒填满了他的青岛记忆。沈从文在青岛创作了小说《八骏图》、《三三》、传记散文《记胡也频》、《从文自传》,在游览崂山北九水的过程中获得《边城》的创作灵感。洪深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1936年老舍那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及数篇短篇小说,都是在青岛市黄县路12号的居所里完成的。王统照在位于观海二路的老房子里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山雨》……
山东大学还在青岛播下了学术的种子,经常邀请蔡元培、章太炎、胡适、冯友兰、顾颉刚等学者名流来大学讲学,直接推动了山大的学术水平。1931年1月,胡适在青岛大学演讲《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梁实秋说,就地取材,对齐鲁文化的变迁,儒家思想的递变,讲得头头是道,实在高明之至,学子无不喜欢。1932年5月末,章太炎在青岛大学为师生们做了一次学术讲座,题目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章太炎在演讲中,感慨时局,有所发挥,围绕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不抵抗政策展开。
山大在青岛短短的几年,学术水平跨入全国著名大学的行列。1934年秋,物理学家王淦昌从德国留学回来,受聘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他在山东大学执教两年多,在回忆文章中说:
当时山东大学设在海滨城市青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得天时,占地利。校长赵太侔是留学美国的戏剧文学家,办学热忱,处事稳重,属于学者治校的类型。学校设有由教授组成的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各项重大兴革和决策,这既发挥了教授治校的作用,又体现了民主管理学校。那时学校规模不大,有文、理、工三个学院七个系,学生也不多,但教师阵容比较齐整。记得文科有张煦、老舍、洪深、游国恩、萧涤非、孙大雨等等著名学者,多是当时学界之彦。理科有黄际遇、任之恭、何增禄、王恒守、郭贻诚、王普、汤腾汉、傅鹰、刘咸、童第周等专家,又都各有所长。工学院虽是新建,也聘有唐风图、尚津、周承估、张闻骏等一批知名教授。这个教师阵容,和全国著名大学相比,实无逊色,可以代表那时山东大学的学术水平。
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炮声打断了山东大学的发展计划。抗日战争期间,山东大学的师生并入迁移到重庆的中央大学。一段风流烟消云散,他们都已经成为青岛的过客。不过,留在青岛的文化记忆仍然生长,留在青岛的名人故居仍然吸引游人的脚步。
山东大学将他们暂时安居在青岛小鱼山和八关山一带,这是客居青岛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走在幽静的青岛特有的小街,左一拐,右一弯,就会看到黑色的大理石铭牌,比如“梁实秋故居”“沈从文故居”。他们的存在,之于青岛,已经是血脉相连,已经渗透到青岛的文化中去了。像春雪,融化在泥土中,成为岛城的营养。又像河流,奔涌着到了大海,在海洋中看不到小溪和河流,但它们就在其中。
“到处为家不是家,陌头开遍刺桐花。”(杨振声在青岛和朱自清的诗)在春深似海的五月初,在百花苑,你可以看到伫立在水云间的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雕像,多与山东大学有关。杨振声的塑像,面对大海沉思,可以听到大海的波浪,那声声不停歇的波涛之中,有他们那一代人的科学、教育强国之梦。
山大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山大黄和土大黄的区别、山大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