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怎样能让水变多,以及怎样才能让水变多一点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8月21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选择以推动落实“以水定需”为议题,此前经过了广泛的征集、百里挑一的甄选和多方的协商等程序。这议题距离民众既近又远——
近,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生命须臾也离不开水,人体组织中水的比重占70%,生命发生、发育、繁衍都以水这个基本条件为前提。双周的会场内,也提供有茶水、矿泉水。
远,是因为“以水定需”并不是百姓语言,更常见于政府文件。对这一较为抽象的词汇,作为桥梁纽带联系界别群众的政协委员,用一句俗话解释得清清楚楚: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这和*****总**强调的“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这一要求,义理相通。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受益于各类型水利工程的泽被,观念中缺乏对水资源匮乏的危机感。但我国确确实实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记者从水利部提供给会议的视频中获悉,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尤其华北地区水资源更为贫乏。
“从掌握的情况看,2018年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的61.4%,用水量稳中有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为此,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也到会介绍了农业用水情况。
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以推动落实“以水定需”为议题进行协商议政,既长远又紧迫。水就这么多,到底怎么用?
我们也曾经从资源使用的初级阶段走来,过去,从政府到社会,整体都侧重对资源的保障。尤其当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在发展、扩张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时,各资源保障部门会想方设法提供保障。
“近年来,随着对资源禀赋认识的更新,尤其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已经从资源保障型向资源约束型进行转变。”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向委员和专家学者们介绍了我国在资源利用观念上经历的转变。
当前,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种资源尤其水资源的利用要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进行转变。围绕如何推动落实“以水定需”,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以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为底线,从变革用水观念、完善法律规定、理顺政府体制、高效利用水源和提高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建言献策,系统提出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意见建议,让每一滴水都能尽其所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记者:韩雪
编辑:魏芯蕊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