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性格决定命运的问题,以及和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读《王安石变法》,我读来读去,最后发现王安石变法失败,和王安石才华无关、人品无关、能力无关。
宋神宗那么信任他、支持他,他还是失败,而且他近一千年前的变法理论与实践从今天的角度说,似乎也不逊色,但他还是失败了。什么原因?我仍旧认为,王安石不会与人相处。尤其这样一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人物,居然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融通。
正如弹劾他的每个官员,给他的评价,基本上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通人情,喜欢听小人的吹捧,容不得不同意见,霸道,可怕。
其实,王安石并不是个特别想当大官的人,他真想干番大事,想让大宋的国库充盈起来,不过同朝有位大臣可以说是拿了命和王安石作对,而这个大臣同样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可以不要乌纱帽,也要把他拉下马的人——司马光。
王安石于是在朝中,除了血气方刚的急于改变的年轻的皇上支持,其他的大臣几乎全部持不合作态度,有的干脆以死相拼。甚至包括太后、皇后都在反对之列。这里面除了了司马光,还有文彦博、韩琦、吕诲等等,这可都是北宋赫赫有名之人。甚至还有苏东坡。
这样的氛围,如何能成事?
王安石是个为了主义和主张,可以放弃一切的人,包括私谊和朋友。从某个角度看,王安石完全是个君子。而司马光、苏东坡也是聪明正直的政治家,同样是君子,但他们却把变法变成了一场混战。
当然,这场混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子和而不同”,但这不是今天的话题。
过去,我总以为,只有中国才讲究“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没想到,研究认为,一个人能不能一生做成点事业,和人相处这个能力居然排在了第一位。不怕你才华横溢,智慧超人。
王安石变法最后不得不黯然收场。他的“青苗法”错了吗?他的“免役法”错了吗?没有。放到今天都可以算经济学的经典案例。但他还是失败了。
所以,有大臣向皇帝抱怨,王安石这样的人当个翰林学士没有好大问题,但当宰相搞改革肯定出问题。或许此言准确。
也许,对王安石而言,既要无欲则刚,又要有容乃大。但我想不明白的是,象王安石这种人物,难道对儒家文化理解得不深刻?难道只印证“性格决定命运”这条真理?
也许,超然脱俗的正人君子,也必须懂得“人之常情”。
关于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