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攀比心理,攀比心理分析报告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的生活里,可以说攀比现象特别常见,甚至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比较”是我们人近乎本能的一种反应,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小时候比玩具、比零食,上学了比成绩、比谁更受同学欢迎,毕业了比收入,成家后又开始比对象、比谁的孩子更优秀。而你的孩子也进入了新一轮的攀比,活到老,比到老,似乎永无止境。
攀比的本质是虚荣心和自卑心理在作祟,越没有什么就会炫耀什么,这里不是说只要没有就会攀比,自信的人是不会去攀比的,即便穷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因为自信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处境,有多少就是多少,而攀比的人不敢面对自己,会虚张声势,在欺骗别人,更多在欺骗自己,来获得心理安慰。
生活里很多人没有enjoy的感觉,是因为没有满足,很少有满足感,很少去看看自己拥有的东西。曾经我也会在意外在的评价,会有去辩解、去证明。学*之前是这样的模式,学*之后我就会有调整。实际上只有自己更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的需求。求得别人的认同实在是太费劲了,特别求得不在乎你的人的认同,非常没有意义、没有必要,你这是看低了自己。对方的认知正确与否,是不是全面的还都是问号,怎么轻易就将自己交给了别人呢,对方他不是你。
妈妈们聚在一起,少不了聊孩子、比孩子。自己的孩子上学啦、打工啦,赚钱给家人准备礼物,考级成功啦等等,哪个妈妈没有心理起伏?关键是怎么去调整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最终想培养和影响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知道自己孩子身上有哪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吗?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会遇到聊自己挣多少钱,单位有多好,有几套房,过得有多好,人脉圈子有多广。对比也会有,但你更该去做正向对比。你是否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怎样去扬长避短,你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圈子,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无论怎么比,你要敢比,就需要实力。表面上的东西并不打动人,真好、假好,只有自己最知道。
正向攀比,是正面积极的比较,可以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负向攀比,是消极的、情绪性的心理障碍的比较,会让个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否定。比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要一味与别人比,要比,就把自己当对手;要比,就和自己的昨天比。这样的比,不会沾染恩怨是非,也不会比出一肚子憋屈。
我相信有孩子的家长,都会有各种家长群。家长群原本是方便老师和家长沟通联系的,如今却变成了家长的秀场和攀比场,尤其是家委会的出现。帮助家校沟通原本是好事,但好多家长为了让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在群里攀比成风,时不时地彰显自己的有钱、有时间、有人脉。条件优越的家长将能力使用在家委会事务中,做好老师学校的小助手,自己的孩子是会受益,但也要量力而行。也有相当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往往属于敢怒不敢言,看不惯群里的风气,但又担心会得罪老师,连带不喜欢自家的孩子。家长群属于教育的一个小部分,主角还是老师和学生,家委会、家长群起到方便沟通,利于教育的作用就好。过于攀比成风,真正被影响的,还是自家孩子。教育是共赢,不是攀比。
其实每个人都有其所长所短,切不可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心理失衡。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长有短,各有各的用途。无论从正反哪个方面,都让我们懂得:人必须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能一味地抬高别人,看低自己,或者妄自尊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和弊,多想想如何合作,多想想用自己富余的,能不能换取自己稀缺但别人富余的,看看怎么去合作共赢。想赢得未来,合作思维很重要。
谁不知足,谁就不会有幸福。攀比心是一把投向别人身上的匕首,也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剑,对人对己百害无益。大人有攀比心就容易影响孩子,导致孩子也有攀比心理,盲目的攀比会让自己和孩子活得更辛苦,无疑对未来人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这是我们家长必须注意和清晰的。
好了,关于攀比心理和攀比心理分析报告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