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靖的表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靖的表字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生于571年,正是南北大分裂的乱世尾声,出身军事世家,喜好兵法。
他10那年,杨坚建立隋朝,开启统一中国之战。
到他17岁那年,隋朝灭陈,分裂近三百年的中国再次统一,他的舅舅名将韩擒虎参与了这场中国统一之战。
李靖胸怀壮志,时常对自己的亲友诉说自己的志向:“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小小年纪,谈兵论道很精熟,韩擒虎舅舅都不禁称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矣。”虽有满腹壮志,文武兼资,却无大展拳脚的机会。
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反隋。时年四十六岁李靖官至马邑郡丞,以他的家世和才能,这个年龄做到郡丞可以说官场很不得志,隋朝的有一百九十多个郡,郡丞又是副职,相当于现在市政府里的秘书,但马邑是抗击匈奴的第一线。
李靖在隋朝做官不得志,投降李渊后,却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2.
唐朝攻伐天下,李靖克敌制胜,所向披靡,打败萧铣、辅公石,兵不血刃笼络西南一带变民,为唐朝平定天下拓土,可以说北方是李世民打下的,而南方及西南一带是李靖的功劳。
贞观年间,又击败突厥颉利可汗,甚至于年迈多病之时依旧出征吐谷浑,赫赫功勋,彰然显著。这两次对外用兵,是灭国级的战役,改变了边境的地缘格局,为唐朝进入黄金时代奠定空间基础。
唐高祖李渊对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李靖领军和李世民形成鲜明的对比,李靖运筹帷幄、行间料敌、捕捉战机、稳扎稳打,李世民出其不意、围点打援、快攻猛打、喜好冒险。
3.
李靖一生军事生涯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北平突厥,这是卫青和霍去病加在一起才能相比的功劳。而这场战斗也充分体现了李靖领兵打仗的特色。
隋末中国北方群雄并起,但无一不向突厥称臣。李渊在起义之初,派遣刘文静去突厥求得支持。中国人记载历史,对屈服异族比较避讳。虽然史书上记载,李渊用智慧花一半的钱就买了突厥的战马,为中原人的面子扳回了一局。但在打败突厥之后,李世民一高兴说漏了嘴:国家草创之际,太上皇为了百姓,向突厥称臣。
可突厥仍然侵扰不断,最严重的时候,李渊甚至要迁都避突厥,李世民劝住。
陈寅恪先生认为“隋末唐初之际,亚洲大部分民族之主人是突厥,而非华夏也。”
李世民刚登基,突厥趁皇位更换之际,颉利可汗率领十万铁骑南下,一路所向无敌,一直打到长安城郊,此时长安守卫不足万人,李世民被迫签下“渭水之盟”,向突厥纳贡,盟约的详细内容已不可考,但城下之盟可想而知,无非割地、赔款、称臣而已。李世民视“渭水之盟”为一生的奇耻大辱,开始积蓄力量,准备反击。
两年多的休养生息,唐王朝有力量反攻了,恰值突厥内乱,唐王朝集结十余万大军,四路兵马出击突厥,李靖任最高统帅。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仅率三千轻骑,出其不意突袭了侵扰边境的北方突厥,突厥可汗颉利“仅以身遁”,逃亡路上一夕数惊。
突厥假求和换取时间,李世民派遣唐俭去议和,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件事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突厥放松了警惕,而李靖“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把握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直捣突厥可汗所在的牙账,俘虏十五万突厥部众,羊马杂畜数十万。
颉利可汗趁乱带领万余名心腹逃亡,李靖早已在必经之地啧口布下埋伏,俘虏颉利可汗,押送可汗等五万余人到长安献俘。东突厥汗国灭亡。
押送颉利可汗到长安,连同突厥的王公贵族齐刷刷的跪在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称赞:当年李陵率领五千人出击匈奴,道路迷失而投降,尚能在史**上一笔,李靖三千骑兵直捣可汗牙账,可以说古所未有,我终于洗刷了“渭水之盟”的耻辱。
太上皇李渊闻讯也击掌赞叹: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差点丢了性命,却没有能力报仇。而我的儿子却能攻灭突厥,皇位托付得人,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李渊、李世民、王公亲贵在凌烟阁摆酒庆贺,太上皇李渊亲自弹琵琶,皇上李世民高兴的跳起舞来。
北方最强大的突厥一灭,其它小国小部落都向唐朝进贡,四夷宾服,李世民成为“天可汗”,唐朝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
4.
攻灭突厥后,李靖急流勇退,况且自己老病相交,可历史还不允许他闲居养老。五年后,吐谷浑侵扰唐朝边境,突厥灭国之后,吐谷浑一跃成为唐朝最大的对手,地处青海,地势险峻。可侵扰大唐国土,虽远必诛。李靖再次被启用,克服路上及高原气候的障碍,又一举俘虏了吐谷浑的可汗,扶植亲唐朝的政权,吐谷浑故土都在唐朝的控制之下。
李靖对大唐的功绩是他战场上拓土开疆,而李靖对后世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思想上,这也是李靖被后世崇拜的原因之一。李靖身经百战,据记载,他生前编著多部军事书籍。历史上名将著录的兵法不多,在孙武、孙膑光芒的笼罩下,李靖的兵书能被历史记住并流传下来实属不易。不过我们无缘一窥,这些兵书早已散佚,留给我们的只有目录而已。
正如北宋何去非在《备论》中所赞扬的那样:“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整个名将无数的唐朝,李靖才是军事第一人。
5.
跟军事上的辉煌比,李靖政治上处处被打压,自己小心谨慎,害怕留下功高震主的印象。
李靖出身军事世家,政治生涯却不尽人意。隋朝末年,年近半百的李靖仅仅是隋朝治下,马邑郡郡丞。而马邑郡属于李渊管辖,当李渊晋阳起兵反隋,主要对付隋炀帝杨广派来监视李渊的王威和高君雅,用计除了这两位,开始募集士兵训练,私造武器铠甲。
小小的郡丞李靖把一切看在眼里,计划把李渊谋反的情由密报身在扬州的隋炀帝,实现他小时候“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的志向。李靖当时是隋臣,效忠隋朝无可厚非。
可因为战乱道路不通,阻塞在长安,未几,四方民变迭起,隋炀帝死于兵变,隋朝亡了。李渊攻占长安捉了李靖,要处死他。他大喊“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杀壮士乎!”逐鹿中原正是用人之际,加上李世民的求情,饶了李靖。
可李渊是不信任他的,甚至心怀敌意,处处提防。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靖奉命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任职。从长安到夔州,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还要经过金州和峡州两个“敌占区”。李靖一路艰辛来到峡州,又被萧铣阻挡,迟迟不能前进。于是,李渊对李靖便起了疑心,认为李靖要背叛自己,便派许绍前去处死李靖。幸亏许绍冒死进谏,李靖才免于一死。
李靖呈献的“图铣十策”,受到李渊赏识,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即使这时,征萧铣军最高统帅仍是李渊的堂侄子李孝恭,其实就是监军。
贞观朝玄武门之变、废立太子,李靖都持中立态度,这种中立的态度决定他成不了皇帝最心腹的人,但也能保他不被牵连进政治斗争,想想站错队的都什么下场。
李世民最心腹的是那帮帮着他夺取皇位的人,是秦王府的旧人家臣,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参与玄武门事变的人,忠于李世民个人,对他们的封赏是远超李靖的,李世民小舅子长孙无忌都封邑万户,贞观初,长孙无忌于国何德何能。而战功赫赫的李靖封邑九百户。
李靖在贞观年间采用了“辞禄避位,除猜破疑”的处世原则,竭力避免引起唐太宗的猜疑。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李世民对他的疑心。
李靖攻破突厥,打了大胜仗。不仅没有受到奖励,却遭到御史大夫萧瑀劾奏。弹劾李靖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纵容士兵抢掠珍宝文物。唐太宗狠狠地训责李靖,李靖当即伏地叩首谢罪。纵兵劫掠有时候是很含糊的,表面上不许,暗地里是给士兵发福利。以现在文明的标准看,这种事罪大恶极,可那时候打起仗来,很多事情控制不住。
有没有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皇帝要敲打你,李世民还屠过城呢。
高甑生、候君集都诬告过李靖谋反。虽然最后都查无此事,但动辄被监管起来调查,确实震慑人,这也是李世民的帝王权术。
侯君集才多大的战功,尾巴已经翘上天了。李靖更要好好打压,防止刚愎自用,不听指挥。
加上李靖出将入相,长期的政治活动和军旅生涯中,推荐、提携了众多人物,故吏门生遍布朝野,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皇帝不得不防,唐朝得国,是隋朝重臣李渊取而代之,隋朝取天下也是北周的权臣杨坚纂位,再往前南北朝时代,拥兵的重臣造反屡见不鲜。
李靖为了避嫌,闭门不出,告诫家人也不要结交朝臣、外臣,防止皇帝疑心。
跟在外用兵令行禁止不同,李靖在中央担任要职,“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藏锋为主,低调是最聪明的做法。
《隋唐嘉话》记载:太宗将征辽,卫公病不能从,帝使执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日驾临其第,执手与别,靖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于道路,仰累陛下。”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靖叩头曰:“老臣请轝举病行矣。”
说的是唐太宗亲征高丽之时,要求李靖随军出征,而李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抱病卧床,推辞不去。唐太宗的话就有意思了,用手抚着他的背,说道:司马懿年老,还能为魏国建立功勋。李靖吓得跳了起来,跟随唐太宗一起出征,最后因病情加重,留在相州养病。
李靖为何如此惊惧,李世民拿他比司马懿,司马懿身为魏国大臣而纂了魏国的天下,李靖怎么也要表清白。
而留在相州养病也有意思,相州刺史是李世民的儿子越王李贞,由李贞监视李靖的一举一动,唐太宗比较放心。
李靖临渊履薄,最终得善终,实属不易。能生存下来,也见其政治智慧,绝不只是像他表现的那样沉厚老实、不善言辞、胆小怕事。
6.
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要王珪品评当朝人物,王珪是初唐四大名相之一,谈到李靖时,王珪评论: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李世民认为他品评的准确,后世的人也都认为王珪是公论。公认的李靖的考语:才兼文武。
李靖的传奇人生,在朝堂和民间广泛受到尊重和崇拜。尤其是把北方的民众从突厥的铁骑下解救出来,在晋东南乃至全国,立了很多祠堂祭祀李靖,将他视为保护神。
而官方把李靖放在十哲庙祭祀,一直到五代都不止。李靖从一个凡人逐渐变成了神。
民间流传故事,唐朝的小说《虬髯可传》,给李靖附会上才子佳人的故事,具备了流行的要素,传唱至今。
在李复言的《续玄怪录》中,写了李靖与龙王行云布雨的故事,神鬼故事结合李靖的众多祀庙,李靖被传成一位掌管行雨的神,每当干旱缺雨时,当地民众在李靖的祀庙从事求雨活动。据有些学者考证,山西翼城的李靖庙就直接称为“风雨神庙”,河南考城李卫公庙“岁旱祈雨辄应”。
至此李靖的形象已彻底神话,但这还不是终点。
宋朝笃信道教,李靖化身为道教的神仙。
在元代的出版物中,李靖已演化为毗沙门天王。
元末,杨景贤戏剧《西游记杂剧》中,托塔天王已经姓李了。上场时的自我介绍是“毗沙门下李天王”。李靖如何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王?
毗沙门天王为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随着佛教东传,毗沙门天王进入中国境内。而中国人民讲实用,拜的神灵要有实际的效益,佛教入乡随俗,杜撰出佛教毗沙门天王在战场上帮助建立唐朝的故事。
《宋高僧传》卷一记述天宝年间毗沙门天王助阵唐军的故事。毗沙门天王走下神坛走进了唐朝的战争,这就自然而然地和叱咤唐朝战争的名将李靖联系起来。
“毗沙门”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多闻",北方多闻天王掌管夜叉,夜叉的梵语发音“药师”,而李靖字药师,名字上的巧合也是两者结合的契机。所以李靖又演变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王。
话本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普及流行,李靖又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形象演变成话本小说中充满世俗气息的形象。这时的李靖是唐朝名臣,加上民间传说神仙,加上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再经过艺术化的加工赋予普通人人格而成。
《封神演义》种,李靖哪吒父子交恶。哪吒削骨换肤削肉换母,跟不讲父子之情的李靖一刀两断,李靖成了封建礼教的代表,异化到不讲父子天伦。燃灯古佛赐给他玲珑宝塔,成了托塔天王李靖。
《西游记》中,托塔天王李靖,充当天廷的打手,一副圆滑市侩嘴脸。
不过李靖从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演变的一身市井气息的神仙,也算是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7.
想写李靖这个人物,是因为他被附会了太多相互矛盾的角色,而让人忘记了他本来的面目。
历史上的李靖是大唐的军事第一人,战功显赫,再加上培养了多位名将,对边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没有压倒性的军事实力自我保护,遑论和平发展,更不会有贞观、开元的盛世。
但终其一生却没被李渊李世民父子信任。坏的制度就是这样,没有制度上约束,权利的制衡,在位者只能任人为亲,用裙带关系,因为信任的问题没法解决。
李靖建立大功,却还只能卑躬屈膝的博取李世民的信任,惶惶不可终日,只为了保住性命。
遇到李世民已经是他的幸运了。
好了,关于李靖的表字和李靖的表字是?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