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畅享游戏,快乐生活!
手机版
扫描查看手机站

测试心理是否有病 测试心理是否有问题

时间:2023-11-16 13:57:57 编辑:

大家好,关于测试心理是否有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测试心理是否有问题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会影响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家庭成员中无论谁生病,或者做出一些行为让其他人不舒服,其他成员都会受到影响。

但是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孩子,非常弱小的孩子就会吸收家庭中所有的一切,就像海绵一样。

所以他就成了整个家庭症状的携带者,所以我们需要把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出现的问题还原到整个家庭这个系统中去看。

我们不觉得孩子生病了,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一定是家庭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我们把这个就叫做“没有生病的孩子,只有生病的家庭”。

01

孩子问题不能单独解决

举个例子,就好比有一条鱼生病了,你把它捞出来治一治,然后再放回到原先有问题的水里,你觉得这条鱼会好吗?

同样在咨询中,我们经常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调整好,但是孩子回到自己的家庭后,不久之后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状态。

我就有一个来访者,他的家长就会对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你看看怎么样才能让他上学。

作为家庭治疗师,我就会说,孩子的问题需要我们整个家庭坐下来聊一聊,单纯从孩子一个人入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02

离不开家的孩子

我还接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即将要上大学的孩子,在去大学报到的前夕突然得了强迫症。

精神科医师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建议他也做一下家庭治疗的心理咨询。

在做治疗的过程中,就发现他的爸爸妈妈关系其实非常不好,爸爸有家暴的倾向,总是欺负他的妈妈。

他妈妈的情绪载体是他的儿子,她有什么委屈,比如对丈夫的不满,她就会和她的儿子说。

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是没有办法长大,独立,离开家。

所以我们在家庭治疗中,会把这样的一个孩子叫做“亲职化”。

这意味着这个孩子既要成为妈妈的“精神老公”、“精神父亲”,还要成为她的儿子。

你想想如果她的儿子身兼数职的话,他怎么可能离开家。

所以当一个孩子没办法独立,家长就会怪学校,是不是孩子在学校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或者学校的老师对他是不是不好,甚至觉得这个教育体制就不适合我的孩子,但是父母没有看到这个孩子离不开家的原因。

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当一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孩子与妈妈是共生的状态,孩子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他没有办法把我和妈妈两个人分开,他会在他的妈妈脸上看到他自己。

如果这个时候他的妈妈是一个非常抑郁的妈妈,她在情绪上没有给孩子任何回应的话,就没有办法在他的妈妈身上看到他自己。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一个孩子在吃奶的时候是不能等的,他饿的时候需要妈妈的乳房一定要递到他的嘴里。

因为他觉得他和妈妈是一体的,有什么愿望一定会及时得到满足的。

等到他到了2-3岁的时候,他开始说“我”,在之前他没有“我”的概念,如果他叫硕硕,他会说:硕硕想要,这是硕硕的。

到了2-3岁的时候他形成了“我”的概念,他可以和妈妈分离了。

所以为什么孩子要3岁才上幼儿园,大部分孩子到3岁的时候,他的个体已经发展出来了,他可以和妈妈分离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和家庭的链接依然还是非常非常紧密的,所以这个时候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那么大。

当孩子6-7岁上了小学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比家长还管用,并且他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朋友了。

这个时候,开始逐渐的与家里开始分离了,他开始社会化,他开始为他以后的独立做准备。

这个时候6-12岁的孩子与家庭的链接还是很深的,你会发现爸爸妈妈对他的影响力还在。

但是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从身体到精神上都在走向独立。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能够发展出来最好的能力就叫独立,心理学上叫做分离个体化,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家庭没有给他一个放心的环境,他是不舍得离开这个家的。

就像我刚才那个例子,这个男孩子在他的家庭中他需要承担那么多的角色,他怎么可能离开家呢?

他离开家之后,他爸爸妈妈怎么办,他妈妈怎么办呢?所以他不会离开家。

03

孩子的症状是有功能的

在中国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很多夫妻在孩子高考之后就离婚,对吧?

高考结束之后,民政局办理离婚的大厅就人满为患了。

他们觉得我们是为了孩子在一起,只要孩子高考结束,孩子离家了,我们就离婚,那你觉得你的孩子感受不到吗?

他会觉得他离家了,你们就离婚了,所以很多孩子不能离开家,他会不放心这个家,但是孩子又不能直接和父母说我不敢离开家,他们就需要用一些症状来表达。

所以他会厌学、拒学。厌学、拒学是最好的理由了,就是说我不能学*文化知识,我永远停留在小学和初中,我就不用离开家了,或者说我病了,我抑郁症、强迫症、厌食症了,这些都是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最多的症状,那我也不用离开家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在家庭治疗中,会形容家庭是一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孩子就是等腰三角形上面的那个点,父母就是下面的那两个点,下面的那两个点会离得稍稍近一点,孩子离下面的两个点会稍微远一点,这是一个正常的家庭三角关系。

也就是说父母作为家庭有力的支撑,他们稳稳地在那里,孩子在上面的那个点离下面越来越远之后,下面的点就会越来越近,孩子最终会离开家越来越远之后,父母的关系会越来越近。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夫妻关系要高于亲子关系,你自己现在的家庭关系要高于你的原生家庭关系。

但是在我们中国,往往是相反的,比如说父母会说,我们是因为孩子才在一起的。

妈妈会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我最爱我儿子,我儿子可比我老公还值钱,儿子是亲生的,老公是自找的等等之类的话。

其实,所有的夫妻关系都应该在亲子关系之上。

在中国,我们有家族的概念,尤其是广东人、福建人、潮汕人有着浓郁的家族概念。

虽然结婚了,但是不分家的,原生家庭有事情,随叫随到,老婆孩子可以放下不管,所以在我们家庭关系中,很多情况都有这种乱序的情况存在。

回到这个家庭的三角形,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我们多半是直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

妈妈和孩子的关系非常近,爸爸和孩子的关系非常非常远,所以我们把这种爸爸叫“缺失的爸爸”或者“直升飞机式的爸爸”。

另外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二元关系,如果夫妻之间有矛盾,是需要夫妻两个人之间沟通解决的。

但是似乎我们普遍缺乏两个人去解决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我们面对冲突,我们没有办法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情绪和你的需求。

最后变成我们暂时搁置我们的矛盾不管,或者这个矛盾会越来越大,我们无力去解决,这个时候我们会把孩子拉进来。

在家庭关系中,把孩子变成一个同盟拉进来了,母亲会向孩子抱怨:你看你那个爹,多不靠谱,你看我这么辛苦,他还天天不回家,没有人帮我,你知道你妈妈有多累吗?

妈妈还会向儿子施加压力:你可要好好学*,我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我之所以和这个男人过就是因为你,我才能和他将就在一起。

你想想这个时候,那个孩子他内心得有多冲突,一方面你说这个男人特别不靠谱,事实确实如此,他确实不太靠谱。

但是另一方面,那个男人是他的亲爹,和他有血缘关系,那是他的亲生父亲,这个孩子内心得多矛盾。

一方面妈妈讲的是对的,事实上他爸爸就是不太靠谱,另一方面,那个是我的亲爹,我又很爱他,不能离开他,这个时候,孩子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真的是很激烈。

孩子没有办法承受住父母那么大的一个期望,他会想,如果我没有办法做好的话,我就是对不起妈妈。

所以承受住这么大的冲突和压力的孩子,一定会在症状上表达出来,所有的孩子厌学,他没有办法承受的失败。

我有一个小的来访者,他是这样和我说:我们家基本上是不沟通的,我们家一沟通就是靠吵的,我爸爸基本上是不回家的,他们两个基本上也不沟通的。

然后我就问他:你不上学之后,你们家里面有没有发生一点什么变化呢?

这个孩子就说:我爸爸就经常回家了,他经常和我妈妈商量怎么一起把我的病治好。

孩子这些症状是有功能的,孩子很聪明,他用这些症状让父母看到了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他用他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他的父母可以坐在一起可以商量事了,可以在一起好好说话了,所以我们的孩子在用他的症状来拯救我们的家庭。

04

孩子对父母特别关注

家庭治疗大师李维榕老师在香港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室里给孩子戴上很多仪器,这个仪器可以测试孩子内心冲突和情绪变化。

然后把父母放到另外一个房间,然后告诉孩子他的父母在另一个房间,没有告诉父母孩子在另一个房间。

然后就把父母的对话录像放给孩子听,父母开始的对话围绕着孩子的问题。

比如老师总是找家长,作业总是不完成,他爸爸刚开始还是能好好地听他妈妈说话,和妈妈一起说孩子的不好,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但是不大。

接下来,爸爸开始有点不耐烦,就指责了妈妈。

情况就从讨论孩子问题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指责。

这个时候,孩子的反应和各项监控指标就像过山车一样,跳到了极速,反应是非常大的。

这个结果比家庭治疗师预测的还要严重一些,这个实验说明了,如果他的父母单纯地去指责他,他的情绪反应还是能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因为他引发了父母的争吵,他的反应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孩子是有全能感的,全能感就是我可以改变世界,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和我有关系,父母吵架肯定是因为我不乖。

如果是一个女孩子被送回老家了,肯定是因为我不漂亮。

如果是一个女孩子,下面是一个弟弟,她会想都是因为我是女孩子,所以爸爸妈妈才对我不好,孩子回想家庭里发生的一切都和我有关系。

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很紧张父母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你们再生气,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都是因为你,我们才吵架。

我的一个家庭个案,孩子有一次就真地去找了班主任说,因为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他的父母要离婚。

孩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相信了,他真的会相信,如果他表现不好,父母会因为他离婚。

这个孩子是幸运的,他还可以和他的老师说这些,我想这位老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会成为他的容器,安慰他。

如果孩子没有这样一个出口,他会默默地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他内心的矛盾冲突是非常非常大的。

END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家庭关系:没有生病的孩子,只有生病的家庭。

【在线实时预约咨询】

<扫码-预约咨询-添加咨询助理>

全程隐私保护

咨询伦理保障

注册督导师护航

无论您是前来

咨询

督导

体验

培训

还是寻找合作

我们都会为您提供真诚专业的服务。

咨询师介绍

王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

●新西兰梅西大学管理学硕士

●深圳心理咨询师协会技能提升专委会副主任

●深圳电台先锋898鹏程夜话常驻心理嘉宾

●深圳市龙岗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培训讲师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热门文章

推荐专题

更多>>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