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畅享游戏,快乐生活!
手机版
扫描查看手机站

独立人格,独立人格什么意思

时间:2023-11-16 17:30:57 编辑: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独立人格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独立人格的知识,包括独立人格什么意思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独立人格”这个用语,有它明显的时代的语境,有潜在的引起误解的危险。。

“独立人格”一方面意味着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主体间性的增强。人格力越来越强大,同时通心力也越来越强大。

检验是否是真独立人格,是看能量是否增加,接纳的范围是否扩大。

一、“独立人格”与“满足自尊需要”

一次开全人心理学研讨会,有一位学员是某大学心理系的大三学生,他当时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很想继续上工作坊,因为工作坊能够不断让他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一方面又不想向父母要钱,因为尽管复训的学费并不高,但来往的路费、吃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他提出,自己想在毕业以后,挣钱了再成长,因为老是花父母的钱就是没有独立人格。

我回答说:首先要看父母的经济能力如何,如果情况不错,花父母的钱,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没有人格的独立性。关键还是要回到“通心”,面对父母,能不能做到: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如果“清晰自己”,也就是清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工作坊成长。进一步,能够对父母进行“换位体验”,例如,他们有的是钱,只是他们担心,学了以后,有没有什么用处?抓住这一点后,那么也就能够对父母能够进行“有效影响”了。即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能够支持自己。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区分,“独立人格”与“满足自尊需要”,这两个是有差异的概念,不能够搞混。

独立人格是指:我自己对自己负责,我是自己命运的承担者。包括作一个决定,我不受他人任何人的影响,我只是由我最真实的自我作出决定。

人们常常说:“经济不独立,人格就不可能独立。”没有错。但这是指长期而言,不排除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有人格的独立性的表现。包括在学生时期就能够不受父母意愿的限制,独立地做出一些正确的决定以及行动。

所谓我要追求人格独立,我就要尽少的用父母的钱,因为这是他们挣的钱,这并不是独立人格的真正的含义——独立人格并不是指不用父母以及其他人的钱。

——我当前是学生,我现在还没有挣钱,我主要任务是学*和成长,怎样能够学*、成长更好,就怎样学*和成长。作为一个学生,我现在还没有挣钱,只能用父母的钱,我不能因为用了父母的钱,我就感到内疚等,他们应该在这方面做投资,我有自信回报他们,我以后能够还得起这个钱,这才是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性。

我认为,你恰恰把独立人格理解错了,你那种所谓的追求独立,是背后有一种虚荣心,所谓的要追求独立,其实是要满足你的自尊需要。

学生时期,处于自尊需要占优势的阶段。自尊需要的初级阶段,是满足虚荣心。发展到后期,才逐渐走向自尊、自立、自强。也就是向自我实现,自己潜能的充分发挥发展。独立人格是有一个层次性和价值取向的,要经由自尊需要的满足,不断上升,到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大我实现。这一过程,通心力不断增加……

需要层次满足向大我实现进军的人,通心力进入新的阶段,能够与先知通心。他们之所以能够深深认同佛陀,老子,耶稣,并非没有独立人格,而恰恰是由于人格的独立进入更高阶段后,通心力强大了……

这个很重要,但很容易混淆。因为你现在自尊需要已经冒出来了,常常发生一个冲突,一方面要超越归属需要,满足自尊,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还有强大的自我实现的冲动。你以为超越归属需要就是在追求独立人格,这恰恰是在受其他人的观念的影响,父母一有微词,自己的假清高、虚荣心就出来了。独立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些。才叫独立人格。超越原有跟父母的关系,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才是独立人格。

有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并不富裕,却经常向父母要钱买高档衣服。这也不是独立人格,而是受社会风气影响的人格。溺爱的父母也没有独立人格,是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在子女身上,甚至被子女控制。

二、“独立人格”与“假性自体”

一次工作坊讨论时,D女士提到了“假性自体”对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时我没有展开,今天也不想太展开,先简单说几句。“假性自体”的“自体”就是“self”,有的翻译成“自我”。翻译成“自我”容易跟另外一个词“ego”(“ego”我翻译为“私我”)混淆。翻译“自我”是不好的。“自体”的意思主要是我们人格中真正的属于你独有的那一部分,就是你真实的部分,表现你独立人格的那一部分。至于它的形成,有先天的生物因素,也有后来的环境因素。

如何理解“假性自体”?由于我讲“独立人格”讲得比较多,可以与之进行比较来理解。——怎样来体会“假性自体”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理解为“假独立人格”。你认为你是完全独立的,实际上你的人格中有一部分并不是你的,而是你的父母带给你的,是社会权威带给你的,但你难以分清楚。在“假性自体”中,社会,包括文化带给我们的那部分最难消除,当然我们父母带给我们的也很难消除。

“假性自体”温尼科特谈得比较多,温尼科特的书是我这几个月以来看得很多,他所有的书我都买了。你们说的“假性自体”,撞到温尼科特的枪口上了,而温尼科特撞到我的枪口上了,我对这个概念很有感觉。为什么呢?

就是我从小就对“真诚”的问题体会很深,从小我最大的体验就是真诚与虚伪的对立,我一直在体验、推敲、琢磨,所以我第一篇成功的文章,就是《真诚,以及对真善美对追求》。

回到温尼科,他研究“假性自体”非常彻底、丰富,因为他是儿科医生,有密切接触。他从婴儿与母亲最早的互动就开始,假性自体是怎么形成的?就是从婴儿生下来之后,他的需要的满足就开始进行了,母亲怎么去回应他?这对他影响很大。例如,如何满足婴儿吃奶的需要?母亲是完全顺应婴儿的需要,还是带有自己的情绪?足够好的妈妈,婴儿用哪种方式要奶喝,她就用哪种方式适应他。婴儿的哭有多种多样的哭,据说至少有六种,她是否能够区别对待?温尼科特对此是乐观的,他认为如果母亲当时有丈夫和环境的支持,一般都能够胜任。也就是与婴儿通心。

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在中国你从小就被强化,好乖、好乖,乖孩子,你是乖孩子,你要听话,有没有?这也就是教你们形成“假性自体”。温尼科特一个最大的特点还是允许孩子的攻击性。

假性自体的形成可以追随到婴儿期。如果一个母亲在小孩到了能够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妈妈,我饿了!”能够及时给他吃的,那他就能够正常发展,因为婴儿不会撒谎,他常常只是有简单的表情,微笑表示满足、舒适,哭,表示有需求,这是他最真实的表现,这就是他的“自体”。“自体”那个时候只有身体的特性,在进一步发展到心理的“自体”。因为每个婴儿有差异,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心里想:管你那么多,等我准备好了我再喂你,或者我现在心情不好,过一会再说,婴儿就已经受到了不通心的对待。

温尼科特的理论可以用通心理论来进行梳理和优化,能够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如果没有得到通心的对待,逐渐儿童、婴儿就被培养出一个迎合父母的部分,这部分本来是不属于他的。但长大后,他会错认为是他的。其实“迎合”的这部分通过父母形成的“假自体”。有的人错误把这些当作他真实的独立人格,要任性,其实他是虚假的独立。

关于假性自体,假独立人格,就是在人格里边不是属于独特的那些你自己的部分(或者子人格)。做事情要按照自己的真我,而不是假性自体。我以前不是讲到我自己的经历吗?1984年我在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我能做出那样惊人的决定,为了搞心理学,放弃优厚的环境、工作不要,主动调到一个条件差很多,没有住房,只能睡办公室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当时叫社会科学研究所)去工作,每天白天起来,起床第一件事情把铺盖卷起来,放在角落,这样的一种生活我并不后悔。

当时就是一个强烈的感觉和信念作出的选择:人生苦短,要做就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一般喜欢做的事情都不做。

——但是有人现在还做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工作,严格起来,还是“假性自体”在起作用。但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如果你清晰哪部分是假的,不是自己的。由于策略的需要,你暂时还需要那样做的话,也必须那样做,这个还不算假性自体在完全支配你,因为你对自己的假性部分有所觉察,清晰自己。

从通心理论看,一个人通心力的发展,与与其人格的独立性成(或者说“自性化”)成正相关的。独立人格中的假性的部分,正是我们还没有和原生家庭、父母、社会权威、文化中落后部分等完成分离的部分……

一个人的人格越独立,意味着分离得越多……

有假性自体的人,往往在通心方面,完全清晰自己很难做到。这样通心力的发展就受到限制,难以达到人格发展的更高层次。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热门文章

推荐专题

更多>>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