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是不是有很多家长朋友,尤其是小学生的家长,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无论教多少遍,孩子下次还要错,就算他明明听懂了,下次依然不按照你的要求做,这到底是为什么?于是,许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真是没救了,甚至气到了脑出血住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错把孩子当成了缩小版的自己,实际上孩子和大人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谈一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是20世纪最权威的发展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是20世纪最权威的发展心理学家,他把生物学,逻辑学和数学融入到心理学当中,并且通过实验与观察的方法把心理学变成了一门实证科学,所以也被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
在皮亚杰之前,对于认知发展理论有成熟论和外说论。
成熟论认为,人的认知受到身理发育的限制,在发育成熟之前,学*是无效的,这种观念虽然也认可学*的意义,但是更看重身体发育的过程,强调一定不能拔苗助长,教育要顺应生理的发育;
而外说论,则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后天学*获得的,代表人物约翰?华生说:“他能够将任意一打健康的婴儿,用适当的行为技术创造成任何想要类型的人员。”这种观点将学生看作一个空桶,我倒进去什么,就能够获得什么,这也是许多家长们的观点,我教了你什么你就应该会什么,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与以上两种又有不同,他认为认知过程是个体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用一种非常神奇的方式,与外界建立联系,并且逐步拓展自己的认知,孩子们就像一棵小树苗,他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吸收外界的营养。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皮亚杰的理论,他可能会有一些拗口,因为有一些术语,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个理论的话,你一定会惊呼,原来是这么回事。
第一个概念是图示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认知的核心概念,比如,刚刚开始认识生物的小朋友看到一只蚂蚱长着六条腿,个子不大,总是一跳一跳的。就形成了昆虫的概念。这就是图示,然后他又发现一个长着翅膀能够双腿行走也能够飞行的小动物,于是就形成了鸟的概念,这又是新的图示。我们的认知就是一个不断地完善和建立图示的过程。
第二个概念是同化
同化是对图示进行巩固和具体化的过程。比如小朋友在建立了昆虫的图示之后,他知道长着六条腿个子不大一跳一跳的虫子,就是昆虫,后来他看到一只螳螂,于是小孩说这是昆虫,在得到认可之后,小孩就会非常开心。这个过程就是同化。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把外界的新事物纳入到我们已经有的图示之中,如果成功了,原有的图示就进行了巩固和完善,认知获得了量的提升,这个过程就是同化。特别小的孩子很喜欢重复,比如说重复看同一本书,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因为他可以在不断地同化中获得快感。
第三个概念是顺应
如果个体遇到了无法同化的外界刺激,这个时候就要对原有的图示进行修改或者重建,从而建立新的图示,这个过程就叫顺应。比如刚才的小朋友看到一只蜘蛛,他会说,这是昆虫,家长告诉他,“不,蜘蛛有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小朋友又看到一只蜻蜓,蜻蜓会飞,所以孩子说,这是鸟。家长告诉他,“不,蜻蜓也有六只脚,所以它是昆虫。”这样,孩子就会对鸟和昆虫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清楚的认识,这个过程就叫顺应。
第四个概念是平衡与不平衡
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小朋友同化了昆虫的概念,这个过程就叫做平衡。用已有的的图示去同化外界的刺激,内心获得了平静,而他发现不是所有的虫子都是昆虫的时候,他的认知就出现了不平衡,这个时候,他必须做出顺应修改原来的图示或者建立新的图示来顺应新的刺激,当调整之后的昆虫图示建立好了之后,他就又平衡了,这样就从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到不平衡再到较高水平的平衡,这就是认知发展的过程。
通过外界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让图示越来越丰富,这就是认知的过程,其实就可以解释我们在学*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比如爸爸妈妈带着孩子街道上走,孩子经常会指着周围的东西说,汽车、飞机、楼房、自行车,实际上孩子正在期待着父母给予他肯定的答复,这样他就能同化了这个概念,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如果孩子对着摩托车喊自行车,父母就会纠正他,孩子会因此失衡,内心会产生一些疑惑和混乱,但是很快,孩子会进行迅速的顺应,并建立新的图示摩托车,当孩子再一次见到摩托车的时候,就会喊出摩托车,并且获得家长的肯定。这时,他就对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图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平衡。
认知的过程,其实是相伴每个人终身的。即便是成人,当我们缺少相应图示的时候,也会产生失衡和混乱。
比如一个大学教授一直在象牙塔中,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和公正的,结果接到一个骗子的电话,被骗了不少钱,事后,他就感觉到困惑,为什么我会遇到骗子呢?此时,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平衡,但是经过挫折,人都会成长,他会进行顺应,总结出骗子的特征,建立新的图示,当他再一次接到骗子电话的时候,教授选择了报警,当警察抓住了骗子,并且把这个消息告诉教授的时候,教授就完成了同化,获得了更高水平的平衡。吃一堑长一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我觉得就是因为人活到40岁,大部分该经历的事情都经历过了,建立的图示足够多,于是遇到问题就能够同化,获得平衡,不再疑惑。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很容易认为孩子就像一个空桶,倒进去什么知识孩子就应该能学会什么知识,但是没想到孩子就像漏勺,什么都学不会,于是我们就奔溃了,如果我们展开反思,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在于,人的认知过程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外界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孩子不是桶,也不是漏勺,而是一棵小树苗。
比如我们向孩子描述猫的特点,讲得天花乱坠,是因为我们心中早就有了猫的图示,而孩子的心中根本没有猫的图示,只有狗的图示,他在学*的过程中就非常想把猫放进狗的图示中,但他会发现我们讲述的东西没有办法与自己已经掌握的图示相匹配,于是孩子就出现了不平衡,这就是疑惑或者思维的混乱,这个时候,孩子对外的表现很可能是困惑,或者不知所措,或者呆在原地不发一言,但是我们不要着急,因为混乱和不平衡是学*的必经阶段,紧跟着,他就会自我调节,顺应这个过程,建立猫的图示,最终,孩子能够把这种不平衡变为平衡,这就是认知的提升。
由于个体的差异,认知提升的过程有块有慢,但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所谓更好的学*方法,往往就是更快的建立和完善新的图示的方法。
比如巩固和练*就是通过同化来完善已有的图示的过程,对错误进行反思就是区分新旧图示的过程,但是无论快慢,孩子们其实自己都有能力去完成这个过程,但是如果在孩子出于疑惑期的时候,正在建立图示的过程中,我们就对孩子发脾气,那么孩子就会把疑惑隐藏起来,建立新的图示的过程就失败了,孩子的认知也就没有办法提升。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与同龄的孩子拉开差距,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的知识是构建出来的,而不是获得的,不要期待孩子们一教就会,没有任何的不解和混乱,因为这是不符合认知发展理论的。
皮亚杰说,教育的过程就是要让孩子从平衡变成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变成平衡的过程,教师和家长都要充分的理解这个过程的正常性和重要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如果一个孩子做题从来都没有步骤,只有结果,无论说多少次都是这样,而且一张卷子10道题,做完了错5道,讲一遍,过一段时间重新做错4道,再讲一遍过一段时间重新做错三道,你能这样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一遍一遍地教,我想终有一天孩子会学会写过程也不大会错那么多题了,因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目的,而不要把孩子学会当成目的,这就是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孩子,你教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停地让孩子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不停的完善图示的过程,我想这应该适用其他的家长朋友们。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