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荣格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荣格八维人格测试,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荣格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就已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荣格心理性格理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以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
1、一般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types)
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型倾(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function-types)
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theextrovertedthinking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theintrovertedthinking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思维功能的。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theextrovertedfeeling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theintrovertedfeeling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向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内顿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theextrovertedsensation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theintrovertedsensation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感觉功能的,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theextrovertedintuitive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这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theintrovertedintuitivetype)
这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向直觉型。
荣格并没有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8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性和内倾性的中间型。上面用来说明每一种类型的模式都是典型的极端模式。纯粹的内倾型的人或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这一种心理机能,另一些人更多发挥另一种心理机能。此外,外倾型或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例如,李白具有较明显的外向性,杜甫具有较明显的内向性,但是,他们都成为唐代的伟大诗人。
由于荣格的性格类型的划分是根据他的里比多学说,而里比多是本能的力量,所以这一理论忽视了人格的社会性,并且带有神秘色彩。另外,荣格提出的8种机能类型,并不是从实际中归纳出来的,而是用数学的综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各种类型之间界限不清,几种类型的特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内倾型和外倾型论述部分内容是符合实际的,这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为这种简单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在EPQ和MMPI等量表中也都包含有内外倾分量表。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内倾性与外倾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们由许多特质构成。
理论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的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由此组成了个性的四维八极特征,它们彼此结合就构成了十六种个性类型。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后,编制成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从而把荣格的类型理论付诸实践。继而,迈尔斯又在荣格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主导功能和从属功能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功能等级等概念,并有效的为每一种类型确定了其功能等级的次序,又提出了类型的终生发展理论,对心理类型理论作出了新的发展。
四维八极
心理类型理论包括下述部分:类型的四维八极及其个性特征、类型的功能等级和类型的终生发展。
理解心理类型理论首先要认识类型这一概念。类型就是指出现在许多个体形式中的一般态度的特殊模式。荣格认为,“类型是一种样本,或范例,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现种类或一般类别的特征。”在十六种类型中每一种类型均在质上有别与其它类型。偏好是类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最自然、轻松的去做”。类型理论经常使用利手的比喻来解释偏好的意义。利手的每一个动作都比不利手要自然、轻松、容易。而在运用不利手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注意和努力因此更疲劳和更困难。这意味着个体在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过程中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但在每一个维度的两极中个体总是自然的倾向于使用某一极的方式。偏好和行为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
维度和极
内倾(I)—外倾(E)维度
该维度用以表示个体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即个体的注意较多的指向于外部的客观环境还是内部的概念建构和思想观念。外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客体,即在外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依赖于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信息,这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的兴趣向外的转移。外倾型个体需要通过经历来了解世界,所以他们更喜欢大量的活动,并偏好于通过谈话的方式来思考,在语言的交流中对信息予以加工。而内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内部的精神世界,其心理能量通内部的思想,情绪等而获得。内倾型个体在内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看重发生的事件的概念、意义等,因此他们的许多活动是精神性的,他们倾向于在头脑内安静的思考以加工信息。外倾型个体经常先行动后思考,而内倾型个体经常耽于思考而缺乏行动。
感觉(S)─直觉(N)维度
该维度又称之为非理性维度或知觉维度,表示个体在收集信息时注意的指向。即倾向于通过各种感官去注意现实的、直接的、实际的、可观察的事件还是对事件将来的各种可能性和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及符号和理论感兴趣。感觉型的个体倾向与接受能够衡量或有证据的任何事物,关注真实而有形的事件。他们相信感官能告诉他们关于外界的准确信息,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们重现在,关心某一刻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而直觉型的个体自然的去辨认和寻找一切事物的含义,他们重视想象力,更注重将来,从事努力改变事物而不是维持它们的现状。直觉型的个体看到一个环境就想知道它的含义和结果可能如何。感觉型的个体被视为较具有实际意识,而直觉型个体被视为较有改革意识。感觉─直觉维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思维(T)─情感(F)维度
该维度又称之为理性维度或判断维度。该维度用于表示个体在作决定时采用什么系统,即作决定和下结论的方法,是客观的逻辑推理还是主观的情感和价值。情感型的个体期望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们做决定的基石是何者对他们自己和他人是重要的;其理性判断的依据是个人的价值观。而思维型的个体通过对情境作的客观的、非个人的逻辑分析来做决定,他们注重因果关系并寻求事实的客观尺度,因此较少受个人感情的影响。
知觉(P)─判断(J)维度
该维度用以描述个体的生活方式。即倾向于以一种较固定的方式生活(或做决定)还是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生活(或收集信息)。这一维度是一种态度维度。虽然个体能够使用直觉和判断,但是这两极不能够同时被运用。多数个体会自然的发现采用某种生活方式时总是比另一种更加轻松,因此总是在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时采用这种生活态度。判断型个体倾向于以一种有序的、有计划的方式对其生活加以控制,,他们期望看到问题被解决,*惯于并喜欢做决定。而知觉型个体偏好于知觉经验,他们不断的收集信息以使其生活保持弹性和自然。他们努力使事件保持开放性,让其自然的变化,以便出现更好的事件。
以上是类型的四维八极,八极的基本个性特征如下:
外倾型
内倾型
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作出反应
倾向于在内部世界里沉思
积极活动
偏好内省
经验先于理解
理解先于行动
展开全部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个体中存在着两种根本的差异,即我们是如何收集信息的和我们是如何加工所收集到的信息并作出决定的,由此形成了第二、第三的认知功能维度,它们经常被视为最重要的维度。第一、四维度是态度维度,它们描述了我们对心理能量的处理以及如何面对外部世界。要注意的是类型不存在好坏之分,并且个体在不同时间、场合能够使用所有的偏好。类型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也不用于测试能力,它只是说明了个体在态度和功能上的倾向,定性而不定量。
上述四维八极构成了十六种不同的心理类型。特列表如下:
(ISTJ)内倾感觉思维判断
(ISFJ)内倾感觉情感判断
(INFJ)内倾直觉情感判断
(INTJ)内倾直觉思维判断
(ISTP)内倾感觉思维知觉
(ISFP)内倾感觉情感知觉
(INFP)内倾直觉情感知觉
(INTP)内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P)外倾感觉思维知觉
(ESFP)外倾感觉情感知觉
(ENFP)外倾直觉情感知觉
(ENTP)外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J)外倾感觉思维判断
(ESFJ)外倾感觉情感判断
(ENFJ)外倾直觉情感判断
(ENTJ)外倾直觉思维判断
注:I:内倾;E:外倾;S:感觉;N:直觉;T:思维;F:情感;J:判断;P:知觉。
等级和发展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心理功能是一种在各种情况下仍保持同一性的某种确定的心理活动形式。荣格声称,“从能量的观点看,功能便是里比多的表现形式,它在理论上是永恒不变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与物理力一样被看成是物理能量的形式或暂时的显现。”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个体在知觉及获得信息的方式和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作出决定的方式上存在两种基本的差异,而这两种差异是先天就具有的。
这两种差异就构成了四种基本的心理功能,即下述的两个维度,即感觉(S)─直觉(N)维度和思维(T)─情感(F)维度,前者被称之为非理性维度和知觉维度,后者被称之为理性维度和判断维度。个体偏好于感觉功能时,他对周围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非现实的事件很少关注;而个体偏好于直觉功能时,他对事件所代表的意义和可能性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对现实本身却几乎视而不见。当个体在行为中考虑事件前后的一致性和逻辑性时,他在运用判断维度的思维功能;当个体在行为中考虑事件是否能使他人愉悦或者是否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时,他在运用判断维度的情感功能。
第四维度,即知觉(P)─判断(J)维度,反映的是个体在生活风格上的外在行为的差异。个体总是要么偏好于知觉,要么偏好于判断,由此就造成了对第二和第三维度二者之间的一种偏好。由之,判断和知觉过程就形成了个体个性的核心,而个体在思维、情感、直觉、感觉四种功能之间的偏好就在个体的行为上构成了本质的差异。
迈尔斯说,“很自然地,个体在知觉和判断上的本质差异相应的造成了外显行为上的区别”,因为,知觉维度“决定了个体在情境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而判断维度“决定了个体对某一事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下决定”。心理类型理论认为,由于各种功能在类型上存在着不同方向,因而个体想使他的所有四种心理功能在现实中同时获得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个体在类型发展的过程中,其心理功能必然会产生分化。而首先获得发展的功能就成为个体最自然的偏好。“或多或少地这种偏好被完成了,而这种得到最大程度发展的功能就形成了心理类型”。即是说,在个体的行为中,总是有某种功能成为从心理内部影响行为的支配性功能。因为,“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是独自属于一种功能,而且只能属于一种功能,因为另一种功能同样独立的介入势必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倾向,它至少会部分地同第一种倾向发生冲突。”这种功能对一个特定个体来说是终生不变地,始终是他的支配性功能,并最早的从其意识中分化出来。而这一功能既是支配性功能,又是主导功能,也是优势功能。
支配性功能为个体定位其生活提供了坐标。如果支配性功能是感觉功能,个体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其各种感官去收集现在正在发生地事件及有关信息;如果支配性功能是直觉功能,个体会尽可能地去得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的“全局图面”;如果支配性功能是思维功能,个体则期望并追求有序的生活并尽力运用非个人的逻辑来对其生活加以控制;如果支配性功能是直觉功能,个体会努力使其生活与其价值观相一致。在类型发展过程中其它三种偏好的功能也日益得到发展而相继参与到意识层面上来。
由于意识的调节过程使某一种功能明显的成为了支配性功能,所以,相应能力的第二种功能的出现就自然的受到了压抑。因此,另一功能就只具有次等的重要性。这种次等的重要性在于:在特定情况下,它自身并不是作为主要的功能,即作为一种绝对可靠和决定性因素产生作用,而是更多地扮演一种辅助性和补偿性功能的角色。但是,只有它的性质不足以与支配性功能相对抗时才能表现为辅助功能。例如,情感功能就不能作为支配性思维功能的第二功能,因为它的性质过分的与该支配性功能相对抗。从属性功能的性质虽然不能与支配性功能相对立,但却总是与之不同。对支配性的思维功能来说,只有感觉功能或直觉功能才可以作为其辅助功能。因此,辅助性功能只有当它服务于支配性功能并且与支配性功能不相冲突时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支配性功能总是和辅助性功能在第四维度即知觉(P)─判断(J)维度上相对立,由此才能形成它们性质上的不同。即是说,如果支配性功能是知觉维度的感觉(S)或直觉(N)功能,则其辅助性功能必然是判断维度的思维(T)或情感(F)功能,反之亦然。这一点从补偿作用看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任何个体,其理性的判断功能总是需要与非理性的知觉功能相互配合。荣格认为,“对实际出现的所有类型来说,这一原则都是普遍有效的,即除了意识的主导功能以外,还存在一种相对无意识的辅助性功能,它在每一方面都与主导功能的性质不同。”
迈尔斯认为,支配性功能和辅助性功能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从感觉(S)─直觉(N)维度来看。个体在注意指向于内部的精神世界还是外部的客观环境上有所不同。内倾型个体主要注意于内部的概念、观念、思想等精神世界;而外倾型个体主要注意于外部的人和事件。因此,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内倾型个体总是将其知觉、判断指向于观念、思想等;而外倾型个体总是将其知觉、判断指向于外在的环境。因此,外倾型个体必然外倾运用其支配性功能,而内倾型个体必然内倾运用其支配性功能。这里要说明的是,外倾运用必然都导致在外倾或内倾上的另一极的失衡指的是在外部客观世界里运用,内倾运用指的是在内部的精神世界里运用。
第二,从补偿作用来看。心理类型理论认为,对于良好的类型发展来说,个体在外倾的外部世界和内倾的内部世界中都得到发展是必要的。而无论单一的外倾运用还是内倾运用支配性功能,。因此,必须在辅助性功能上对之加以补偿。即是说,如果某个支配性功能是外倾运用的,则辅助性功能必然是内倾运用以达到平衡。例如,ENFP型的支配性功能是直觉,辅助性功能是情感,那么该类型的个体将在外部世界中运用直觉功能,同时又通过内倾运用情感功能而得到平衡。而对ISTJ型,其支配性功能是感觉,辅助性功能是思维,那么该类型的个体将在内部的精神世界里内倾运用其支配性的感觉功能,并在外部世界外倾运用辅助性的思维功能。
第三,从知觉(P)─判断(J)维度看。在考察了荣格的类型理论的基础上,迈尔斯通过对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心理类型的第四个维度即知觉(P)─判断(J)维度。这一维度反映了个体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所*惯采取的生活风格上的偏好,因此该维度可用于鉴别个体在知觉功能和判断功能上偏好于外倾运用何种功能。即是说,当一个外倾型个体在知觉(P)─判断(J)维度上偏好于知觉时,则其支配性功能是知觉功能;而当这个个体是内倾型时,则该个体外倾运用知觉功能,又由于内倾型个体内倾运用其支配性功能,因而根据补偿作用其必然是外倾运用辅助性功能,因此其辅助性功能必然是知觉功能。例如,一个ENFP型个体在外部世界运用其支配性的直觉功能,同时通过内倾运用其辅助性的情感功能而得到了平衡。
两种功能维度内有两极分别成为了支配性功能和辅助性功能,而另外两极相应的将得到较少的发展和注意。相对于支配性功能的另一极──荣格称之为劣势功能──作为支配性功能的对立形态,它受到了支配性功能最大程度上的压抑,进入了无意识层面,由于其在性质上与支配性功能的对抗而在发展上有潜在地困难,因此这一功能只能最后得到发展。“优势功能总是作为意识层面上个性的表现而存在着,而劣势功能则仅得到较少的发展因而只能被简单地称之为‘存在着’”。因此在功能等级的排列中劣势功能只能成为第四功能,而与辅助性功能所在的维度内与辅助性功能相对的另一极就成为功能等级的第三功能。
上述原则即是类型的动力学机制。下面以上述原则对ESTJ型和INFP型作具体应用。
对于ESTJ型,该类型个体存在四种偏好:外倾、感觉、思维、判断。通过第四维度的偏好可以看到个体在外部世界时倾向于判断,由于个体的外倾态度,因此其支配性功能是判断维度的思维功能。因此,他的辅助性功能是知觉维度的感觉功能,由于思维功能是支配性功能,因此相对的情感功能是第四功能,而直觉功能是第三功能。其次序依次为:思维、感觉、直觉、情感;对INFP型,其四种偏好是:内倾、直觉、情感、知觉。通过第四维度的偏好可以看到个体在外部世界时倾向于知觉,由于个体的内倾态度,因此知觉维度的直觉功能是辅助性功能,而判断维度情感功能是支配性功能,因此与支配性功能相对的思维功能是第四功能,而感觉功能是第三功能,其次序依次为:情感、直觉、感觉、思维。通过对上述原则的应用,就可以对每一种特定的个性类型作出认知功能的两个维度上的四种功能的等级排列。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对这四个维度的八种偏好都能够使用,但很少有人能够自然而适当的运用所有的偏好,他们总是在这四个维度内自然的分别偏好于其中一极。在类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依据兴趣“自然地去做”地发展了他们的偏好,因而他们的表面的行为和动机都有其本质上偏好的动力学原因。
迈尔斯认为类型的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虽然在两个功能维度上对等的发展所有的能是不适合的。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发展不同的功能是可以的。结合心理类型理论的动力学机制就可以看到,随着个体发现他们最适合的偏好,他们将首先发展其支配性功能,继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的开始发展辅助性功能,青年期是个体对其偏好的明确和发展的时期。而在生命的中后期个体开始发展其早期被压抑和忽视了的偏好,即剩下的第三和第四功能。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个体在出生时就带有先天性的气质和功能上的偏好,,这种先天的性质就是形成类型的原因。但来自家庭、社会等外在环境上的影响非常重要。迈尔斯说,“这是因为环境因素既可以促进个体的先天偏好的理想发展,也可以通过在行为和动机上的消极强化而造成个体先天偏好的发展遭遇困难甚至被阻止。”这种对个体类型发展的理想途径造成转变被荣格称之为“篡改”并认为它将造成神经症或生理上的严重衰竭。
以上是心理类型理论的功能等级理论和类型的终生发展,这两个部分通过类型的动力学机制相互结合,构成了类型理论的主体部分。
关于本次荣格和荣格八维人格测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