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畅享游戏,快乐生活!
手机版
扫描查看手机站

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怎么产生的)

时间:2023-11-17 17:46:56 编辑: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逃避心理和逃避心理是怎么产生的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逃避心理以及逃避心理是怎么产生的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总在追求个性、独立性,追求自由、自主、自我,追求个人意识的充分发展。

但当个人意识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很多人宁愿退回“意识下降”的状态,逃避自我负责。

个人意识的充分体现,也意味着你会清楚地感知到:

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面对整个世界。

许多人无法承受这份孤独、渺小和沉重。

年少时,我们总想挣脱父母的束缚、家庭的牢笼;成年后,我们可以独立,却总在寻找归属感,让自己陷入关系的羁绊,用关系锁住自己的独立。

融入关系的归属感和共生感,会减轻个体面对世界的孤独感。

代价是,牺牲一部分自我——任何关系中,人总要让渡部分自我,无法像一个人时全然自我。

将自我融入关系,便在削弱自我意识:

由完全的自我负责,变成归属的关系共生体会承担部分自我的责任。

阿桑在《叶子》中唱到: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将自我湮没在群体的狂欢中,纵使孤单,也将因为自我意识减弱,体验到的孤单感也会减弱。

我们在用融入关系,逃避意识,逃避自我负责。

为什么人们痛苦时,总是借酒消愁、麻醉自己?

因为清醒时,你是自身意识的主体,即是痛苦的承受者。

人们憧憬加冕“意识之冠”,想要充分实现自我意识,可却未必人人都能承受完全地自我负责,承受“意识之冠”的沉重。

当代人流行的刷手机,是人们逃避意识的另一例证。

沉浸刷手机是一种解离状态。

“解离”可以简单理解为意识减弱,日常发呆即是一种解离状态——刷手机沉浸手机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呆。

解离常见于有着心理创伤的个体。遭遇过心理创伤的人,常有失忆、不真实感、灵魂出窍等体验,这些表现都是意识减弱的状态——如同醉酒一样,减弱意识,从而减弱痛苦感。

解离有着减弱意识的作用,而常常被个体自动用于减轻痛苦。

当代人减轻痛苦最常见的方式,是不是要么一群人狂欢,要么把自己灌醉,要么刷手机?

都是逃避意识的方式。

人的意识越混沌,自我感越弱;自我感弱,便重新回归无意识,不用自我负责。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也许是远古祖先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朴素认识:

天地从混沌中一分为二,象征的是人类意识心灵从混沌的无意识中分离出来。

可人的意识愈是发展,意味着从与天体融为一体的“全能感”,整个天地作为自己的力量和资源,转变为:

宏大的天地是天地,“我”是“我”;天地愈是宏大,“我”在天地面前愈是芥子尘埃。

曾经在心灵世界中,意识尚未与无意识分离时,“我”即天地;

当自我意识愈发强烈,从无意识海洋脱离出来时,代价便是自我负责,“从此孤身走世界”,要独自承受整个世界的重量——即使进入亲密关系,仍改变不了个人作为面对世界的基本单位。

醉酒麻醉自己也好,沉浸刷手机也罢,或是融入关系中,各种削弱自我意识感,逃避意识的方式,终究是掩耳盗铃——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

你怎么可能逃避自己一辈子呢?

意识的发展,将人类带上了食物链顶端;意识的烦扰,是人类享受其馈赠需要支付的代价。

我们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返璞归真”等观念,倡导有意识地修炼意识与无意识平衡的修身哲学,而不是出于逃避意识而重归无意识。

直面意识,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人生课业。

自我负责,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修行。

作者: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热门文章

推荐专题

更多>>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