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畅享游戏,快乐生活!
手机版
扫描查看手机站

雾里看花 剧情(雾里看花剧情简介分集)

时间:2023-11-17 21:13:56 编辑: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雾里看花 剧情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雾里看花 剧情的知识,包括雾里看花剧情简介分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引言:

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学都感到头痛:作文难哪!无话可说,不知如何下笔。或知道那意思,却不知怎样能表达好,如同雾里看花一样。实际上同学们是不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一篇作文如何从内容上打动人,写法上吸引人呢?这就要求作文要紧紧贴近现实生活,作者要有做人的素养,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要有新颖别样的写法。换句话说,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文章才能算得上是好文章。笔者积多年作文指导成功的经验发现:观察、积累、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创新、修改是作文的重要环节。而每一环节都得讲科学的技法。掌握了这些技法,也就掌握了作文的窍门,有道是:雾里看花有诀窍!本文就从这八方面替大家找找诀窍,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启迪,不再为作文犯头痛。

一、要善于锤炼“诗外”功夫

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又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还说:“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世间的一部活书。”这些独到的见解告诉我们,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对于捕捉写作素材,为作者把握事物“个性”,生动表现事物十分重要。鲁迅写《阿Q正传》,写到阿Q被捉时,曾有想进监狱体验生活的冲动。曹禺写《日出》第三幕之前,曾冒着极大危险深入妓院,对自己不熟悉的妓院生活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作了深入观察。观察对于写作如此重要,同学们应重视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养成良好的观察*惯,提高自己观察能力。

怎样观察呢?

一、抓住细枝末节。日常生活中很多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是一闪而过的。我们必须细心观察,快速抓住那些看来平常的、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如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件小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生活的每个角落的每个细微地方都是我们留心的。观察越细致,就越能发现动人的与众不同的细节。而文章中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的人人熟悉却大都不在意的细微之处。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芸先生软鞭打“我”这一细节,作为学生并不陌生,也很平常,但写出来引起人共鸣,原因在于“我”的儿童狡猾眼光看出老师并无真打的意思,反而是一种爱的表现。看出这一点,正是作者细致观察力的表现。

二、全方位观察,多角度联想。社会是复杂的,事情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世界万物是普遍相联的,这就要求我们全方位观察。观察景物可以从上、下、左、右、远近去观察,也要观察此景的周围环境,如观察一朵花,可从空间变化观察给人不同印象,又可观察到花下的绿叶,更可观察此花周围的花、鸟、虫、鱼等各种景物,甚至还应观察到景中之人。这样的观察,给人的印象是立体的丰满的。观察一件事,应注意它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更应注意此事与彼事的联系以及此事发生的环境。观察一个人应注意这个人的衣着服饰、外貌特征、语言、行动,联想这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还要联想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更要联想这个人的性格形成过程。

三、感悟动人的瞬间。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始终伴随着思考,感悟动人的瞬间,你如何知它动人,一件小事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人们如何从中得到深刻启示。一个人物形象你怎知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一幅美景你又怎知会给人美的享受。透过《背影》,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父子之情,透过《一件小事》人们看到车夫的伟大和“我”的勇于解剖,透过《孔乙己》人们看到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和封建礼教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透过《春》人们看到了春的几幅画面,感受到春之生气勃勃之美。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动人,不是所有事情都不平凡,不是所有的人都典型,不是所有景物都值得去写,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同学们观察时应该做到却难以做到的。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动人瞬间,正是我们在观察时要时刻把握住的。

最后,希望同学们积极投身生活,随时随地观察生活,并把观察到的一切记下来,就会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作文做好充分准备。陆游说过“汝欲果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会观察正是作文的“诗外”功夫。也应是同学们的共同追求。

二、只为“活水”求“源头”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积学以储宝”“厚积而薄发,讲的都是积累重要性。郭沫若三岁便熟背唐诗三百首,巴金自小便熟背古文二百篇,他自己也说这为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鲁迅自小进私塾学*古文,打下了很好古文底子。很多人认为,他的杂文写得好,归根于他坚实的古文积累。尽管他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小说,我们的同学文章写不好,恐怕不能怨别人,只怨自己平时积累太少,写作时,没有“源头”,哪来“活水”?同学们不妨用以下方式为“活水,而求“源头”。

一、背诵。中、高考试题中默写的分值不减反增,体现了背诵作为积累的重要性,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章,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还要增加课外古诗文的背诵。一般以古诗词古文为主,少量现代文及其精彩句段。积累这些语言,给作文增添文采有很大帮助,古文语言的简洁、构思的精巧对我们今天写作时,准确巧妙地表达思想有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厚实的文言积累能使我们写作的语言形成儒雅之风.古诗词、古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也让我们受其熏陶,这种感情积累正是写动情的文章所必需的.其实对古诗词、古文的名篇背诵是越多越好。

二、精读和博览。精读是积累作品中“应该怎么写”的经验,作为自己写作的借鉴。正象宋代朱熹在《读书之雾》中所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任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其实老师对课文的精讲是为了让我们懂得这一点.博览就是多看。读书的面要宽泛,所谓见多识广,博览的书籍不必象精读书籍那样,可以略观大意。

三、勤做摘录、剪报,勤做卡片。阅读到的有价值的材料应摘录下来,摘录要点、优美的语言,或者直接剪接下来.勤作卡片,根据阅读内容分门别类整理,做成卡片。

四、增加生活积累。毕竟,我们的生活阅历浅,因此要走进社会生活,亲近大自然。要善于从各种媒体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从电视里吸取新鲜有价值的资料,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栏目所提供的大量的有价值新闻的材料,大多是社会热点、经典话题,它们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为我们提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颖的观点和论据材料。如今不少同学写议论性作文时,观点不新,论据总是那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所谓经典材料。说母爱总是孟母三迁,说奉献总是雷锋,说身残志坚总是张海迪。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用,只是用得太滥了而显得俗套陈旧,不能给人带来新鲜气息。建议同学们看电视时,勤动笔,把看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来,可以是灵光一闪的某个观点,可以是一段精彩的话语,可以是某个动人故事。电视里名人名言、典型事迹很多,长期积累这些将给文章提供源源不断的活的养料。还要利用假日走向校外,去厂矿、商场;走进集贸市场,看商贩巧舌如簧推销商品;看不同人物莱篮子;调查当地资源情况,搜集当地民歌,当节目主持人,推销商品,参加夏令营活动……可走进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如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声、喧腾的瀑布声、鸟的叫声……还可通过爬山、游览山水和名胜古迹,亲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从而积累厚实的生活素材、人文素材。

五、写也是一种积累。写本身就是在积累各种材料,积累观点,积累情感,积累写作经验,积累优美语言。把平时观察到的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景及时写下来.对于趣闻、轶事、美景可写得具体细腻些,可作为记叙类文章的素材。对某个问题有何新的观点看法,及时写下来,可写得概括简洁些,可为议论的文章服务。

当然,积累是为了运用,必须在搜集整理基础上,分片别类,随时整理,为我所用。

当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情感、语言和写作经验时,写文章就不会是什么难事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长期积累,作文时,就真正有了“活水”“源头”,就会下笔如有神。

三、意当存高远

话题作文扩大了写作范围,为作者提供了广阔写作空间,立意自定,为作者从多角度立意提供了条件,立意就是确定主题。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和中心。在记叙文中,人们称之为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人们称之为“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而在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等中,又称之为主题或主旨。有时它还可以是一种情绪心境,一种“理”趣,一种“美”。

立意应准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若是话题作文,应使文章能切合话题或是与话题有一定关联,同时,主题应正确,不能出现认识上错误。

立意应深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研究得深,琢磨得透,就会获得深刻的主题.对写“人”的文章,应着力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对写“事”的文章,应着力探求事件中显示诸多意义的最主要、最动人、最能反映现实的那一点,对于论说的文章,应抓住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高屋建瓴。对于散文类应抒写个人独特体会后含哲理性的给人以启示的东西,以及引人共鸣的情感。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可通过几种不同道路的演变来反映一个地方的巨变,也可写自己或他人不断开拓、锐意进取的人生之路。这样的立意,让阅卷者看到某地或某人奋勇跋涉的足迹,听到了那一往无前的脚步声,可谓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意蕴深刻。

立意应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文章应有创新、有突破,给人新鲜感。对问题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角度,使读者获得新的启发.陆机说“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即使是出自自己的匠心,也最怕他人说在我的前面。韩愈也说过:“惟陈言之务去”。别人已说过的意思、语言,务必除去。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文章最讲求“新”了,有新“意”,新“材料”,新“角度”,为之“上品”。主题新颖,应注意选择主题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具有多面性.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提炼,就会呈现不同思想意义。若从一个断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一面”,寻找它的特点就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新颖主题。“常写常新”就是这个道理。如有考生在写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时,写他的一个邻居,是某部门的负责人,平时这位领导家人来人往,觥筹交错,十分热闹,特别是这位领导和他手下财务人员特别热乎,旁人看来,他们合煞是愉快。但一段时间后,这位领导家门冷落了,原来他和他的财务人员“合作”的是挪用公款,最后两人都“合作”进了班房。最后,考生写道:这样的合作,还是越少越好,因为它带来的是人生的悲剧和社会的耻笑。这种反向立意,为文章增添了亮色。

立意要集中。主题须单一、明确,文章须围绕一个中心加以生发,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文意应简明单纯,一文一意,主题是统帅,文章的一切都围绕中心。不能面面俱到,一个字想说多个意思。

立意要有时代感。“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应扣住时代脉博,国家大事、热点话题都是应该关注的。如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食品质量的保证、生产安全、教育改革等,若作文能联系这些现实热点,自然会得高分。

最后,介绍一种提炼主题方法:从话题的提示语中,从多方面多角度提炼多个主题再从自己掌握的材料中找出那些能充分体现某一主题的材料,最终找到所握材料与某一主题的契合点来确定一个主题。

四、如何精选材料

主题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选材的问题了.平时观察阅读等各种方式积累的材料,这时便派上用场了。但无论我们积累的材料是多还是少,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有用,需要在众多材料中选择。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一个“严”字道出了我们选材应有的态度。

一般来说,选材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围绕主题选材。这是个标准,即根据文章主题需要决定材料取舍,只有那些充分体现中心思想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人和事,能够充分证明作者主张的道理、事实论据才是应留的,古人所谓“文之作也,以载事为难;事之载也,以蓄意为工”。即选材用事不容易;这要看它能不能“蓄意”,蓄含着主题需要的东西。

二、选择典型材料。所谓典型材料,就是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能否表现主题,不在材料的多少,而在材料是否典型.因为文章中这些材料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抓住了典型也就抓住了事物本质.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材料就非常典型。文章选了志愿军战斗生活的三个片断。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火中救小孩,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无名战士谈话,则表现宽广的胸怀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现志愿军本质。充分表现主题.魏魏有二十多个自认为最生动的例子,最后只选择了三个例子,就是考虑到材料的典型性,能“以一当十”。他说:“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

三、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所谓真实,就是要合乎实际.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说它是确有其人其事,不是假的,不是编的,另一方面则说它不是偶然的片面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如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就是这种情况.如孔乙己并非实有其人,但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正是旧社会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雷雨》中人物和情节也并非实有,但却是那个社会生活的一种符合规律的反映,因而它们也是真实的。所谓准确就是确凿无疑,可靠无误。记人,对人物形象刻画应准确。叙事,对各要素交代应准确,特别是消息、通讯类文章更应如此。论说文中的论据应是确凿的,是能够证明中心论点的。

四、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新颖的材料就是那些具有时代感和足以反映现实的材料,写出对某一问题的新看法,人们新的精神面貌,以及独特的体验。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自然也包括材料的创新。金代王若虚说: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只有新颖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文章要生动、有感染力,还必须选取那些生动的具体的材料,特别是记叙类文章里,材料越具体、越能打动人.所以细节描写是众多作家们煸情的好方式。鲁提辖的三拳打镇关西,写得多么的痛快淋漓。《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来回爬过铁道的细节不知让多少人产生了共鸣。

当然,选材应考虑自己掌握的素材情况,选自己熟悉的东西.如熟悉的人、事、景、物、理。这样,写人,则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叙事,则能生动具体,细致感人,点面结合,跌宕起伏。说理,便中心明确,有理有据.深入透彻,令人信服。

材料选好了,内容便丰富充实起来,为写好文章打下了物质基础。

五、巧设波澜尽水兴波

美学告诉我们,蛇形线最美,同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要有起伏、曲折、变化,

否则会给人单调无味的感觉。从叙事类文章看,应写出事件的波澜。如《范进中举》,范进向丈人借钱参加乡试被拒绝,但仍去参加乡试。乡试偏偏就中了。中后偏又喜得发疯。而胡屠户一巴掌打下去,他又清醒了。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一口气非读完不可。从抒情类文章看,应写出情感的波折。由悲到喜或由喜到悲,由爱到恨或由恨到爱,由厌恶到喜欢或由喜欢到厌恶,等等。这样,随着情感起伏读者也会随之动情。有时叙事的波澜和情感起伏相辅相成。如蒲松龄的《促织》,从情节上看,征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波澜起伏。从情感上看,随着得虫、失虫,又得虫而或悲或喜。这样情节和情感一致起伏,给人以美的享受。

要使文章起波澜,就应掌握一些起波澜的方法。

一是巧设悬念。设计悬念可以收到引人入胜效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如《驿路梨花》当人们为露宿而发愁时,出现了一间神秘小屋。小屋主人是谁呢?一直是个悬念。直到结尾才知道,小屋是*****盖的。但为什么盖这间小屋呢?又是个新悬念。这样“设悬—解悬—又设悬”,波澜起伏,环环相扣,紧扣读者的心。

二是设置巧合,铺陈误会。为恰当地、集中地反映生活,增加文章的戏剧效果,将看似偶然的两条情节,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活动聚汇在一个“点”上,便是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往往推动情节发展,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很多文学作品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主人公处于极度危险,人差不多绝望时,突然有贵人相救。让人松了一口气,又有了新的希望。在中国古代一些章回体小说里,每回结尾通常遇到这种情况。而误会往往会生出很多事情的。误会是由人物之间的误解而造成各种矛盾,如前面提到的《驿路梨花》,围绕小屋的主人,引出一串误会,绕了好大一个圈,才揭开谜底。好人对好人误会更让人揪心。严重的误会往往是悲剧结局让人遗憾悲伤。这种误会自然会同时掀起情节和情感的波澜,这也正是铺陈误会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是恰当运用抑扬手法。既可以先抑后扬,也可以先扬后抑,给人强烈反差。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就是采用先扬后抑。对好人好事可采用先抑后扬,对坏人坏事可先扬后抑。但抑扬应注意分寸和暗示,如先抑后扬时,不能抑得过分,在抑时应有扬的暗示。这种方法的运用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荔枝蜜》和《阿长与<山海经>》就是。

四是设置障碍和突转法。设置障碍是指在描述情境时,在表现人物动作过程中,写出阻碍人们实现既定目标,达到预期目的、摆脱不利处境的事或物。由障碍-克服—障碍,构成行文波澜。调动读者好奇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水浒》里武松打虎一段运用的障碍法很典型。武松到酒店喝酒,连喝十八碗,那酒名叫“三碗不过岗”,十分厉害,武松喝了那么多酒,能打虎吗?设障碍。武松打虎,用力过猛,哨棒在树上折断。拿什么打虎?二设障碍……通过设置障碍,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突转法是准确而略带艺术夸张地表现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性转折或自己思想认识和行为的突发性转变。常在结尾安排。文章的情节安排一个出人意外、急转直下的结尾,成为全文情节发展中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我的叔叔于勒》,在小说结尾部分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的于勒竟变成了穷水手。这完全出乎菲利普一家的意料,这突转也出乎读者意料。由“盼”到“躲”这种大转弯,既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总之,我们应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情感的波澜。在写作中,恰当地、综合地运用一些生波澜的方法,尽水兴波,会让我们的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六、让语言锤炼出光彩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意思是思想感情要真实,语言文字应精巧。孔子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杜甫更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贾岛的“推敲”的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而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往往出现错别字较多,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等现象。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应有意识加强这方面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利其器”就是字斟句酌,锤炼语言。

一是不写错别字。很难想象一篇错别字太多的作文会得到高分。字写得是否正确规范,也反映了一个人文字素养水平如何。一篇作文,没有错别字不会给人什么好印象,但有了一些错别字会给人留下很坏的印象。因此,同学们应重视它。平时识字时多留意它的音、形、义。写作时,遇到不会写的,怀疑的字应勤查字典不能想当然去写。

二是用词准确贴切,明白易懂,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所谓准确贴切就是选择恰当词语准确再现事物的状貌,贴切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及内心的情感。叙事、状物、表情达意都应精选最贴切最准确词语。莫泊桑在谈到学*写作体会时,曾提到他的老师福楼拜教育他:“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要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满足差不多……”可见福楼拜对用词的要求的严格。我国古代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原不是“绿”。是从“吹”“刮”等多个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很显然,“绿”把景写活了。鲁迅先生名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其中的“忍看”“刀丛”本是“眼看”和“刀边”。“眼”和“忍”,“边”和“丛”,虽是一字之差,效果却大不一样。因此同学们应下苦功夫去积累词汇。同时注意辨析一些近义词的含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所谓明白易懂就是每个词在句中含义清楚明白。不能生造词语,不能说“诚实勇敢”为“诚勇”。但可适当吸引一些新出现的词汇如网络语言。所谓生动形象应是在准确、贴切、明白易懂基础上的要求。它让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象化词语和富有音节美的词语以及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都会表现力强,感染力强,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拳”第一拳“鼻子歪在半边”,第二拳“乌珠迸出”,第三拳“郑屠挺在地下”。“歪”“迸”“挺”十分形象地写出了郑屠由挣扎到死亡的过程。又如朱自清的《春》,通篇注意了平仄交替,双声叠韵等词语运用,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三是有意识地造修辞句。适当地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借代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形象化,如“有枚小硬币,从桌子上滚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舞。”就比“有枚小硬币落在地上”形象得多。

四是句子应言乎规范,应简明、连贯、得体。语句通顺是最基本要求。平时作文时,应对每句话进行推敲,看看是不是病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白,言简意赅。所谓连贯就是句与句之间意思相连,围绕一个中心。所谓得体就是语句应注意对象和场合。不同的人,不同场合应说不同的话。另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不同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带来意思情感等变化,效果也会不一样。

五是锤炼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形成具有个性的语言风格,或朴实无华或华美清丽或幽默风趣,或机智隽永。长期训练积累而成的语言风格会使你的文章独具风采。当然,根据需要,会用、善用点题句、过渡句、首括句、映衬句,也会为文章增添不少光彩。

总之,锤炼语言应积累字、词、句,向课本学*,向媒体学*,向人民学*;从日常生活中吸取语言,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有一件优美的“外衣”,语言优美,文章生辉,字字珠玑,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学们必须在语言上下苦功,广采花蜜,锲而不舍地积累,下笔时字斟句酌,文章的语言就会锤炼出光彩。

七、话题作文的创新

作文创新是近年来同学们努力的一个方向,高质量的作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话题作文的广范围宽限制为学生作文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得高分须创新,因此,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作文创新的技法。

一篇作文有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技巧等组成,因而在这些方面都有创新的可能。

标题创新。可引用古诗词句作标题,如以“风”为话题,有人拟题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标题适当运用修辞也可扣住人眼球。如以“答案丰富多彩的”为话题,有人拟题为《冷香飞上语文》。这样的标题新奇,有文采会给人耳目一新感觉。

立意创新。立意是否创新,是文章是否“上品”的标志.从记叙类文章看,独特之感、独特之情就是个性,就是创新。从议论类文章看,应标新立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以新的认识、新观点、新角度探求事理本质。敢于质疑已有观点,并重新认识评价,就是创新。如近墨者黑可质疑近墨者未必黑,如东施效颦,人们往往批评东施,认为她盲目模仿,自不量力。但从另一角度看,说明东施有一颗爱美求美之心也应值得肯定。

选材创新。①从自己的独特经历中选取小事,以小见大。因为每个人经历不一样,这样的材料有个性。②联系现实,发挥想像虚构现实生活中某个场景、事件,而此场景、事件能揭示较深的社会内涵;③故事新编,从老故事中演绎新故事,揭示新主题。④对话题的材料进行演绎。⑤关于论据的材料,少用那些所谓经典的材料代之以新事例,最好是当代名人名言、典型事例,如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中积累的最新的素材。

结构创新。尽量打破传统的起、承、转、合,三段论等模式,可采用小标题式,片断画面式,整幅画面式结构,给人与众不同的美感.

表达技巧创断。这创新,不是说创造一种别样表达技巧,而是指在表达技巧方面,某一表达技巧突出.如对比、烘托、演染、以小见大、景中见情、情中见理等诸多方面,有某一或某些方面让读者一下就能感知,十分明显。又如主体视角的创新.一般以人为视角来写的文章,我们可换个视角从动物、外星人等视角来写。如以“成长”为话题,就可以从小狗的视角来看待主人公的成长。还可以将一种思想观念人格化。如以“诚信”为话题,有人将“诚信”拟人化,述说它的遭遇.选取独特主体视角往往会收到很好效果.

语言创新.语言创新不是让我们生造字、词句而是在整篇文章中能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文风。朴素、简洁(如以文言文来写),形象华美,含蓄幽默,相智讥讽,有强烈感情色彩(如多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有音乐美(像诗样语言)等等。这当中,某一独特语言风格能在文章里充分体现出来,并且有一致性,这样的文章语言给人留下较深印象.还可吸收新的语言,如网络语言,恰当运用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文体创新。主要表现在大胆尝试各种文体,特别是运用各种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寓言、童话、故事新编、书信、日记、杂文等等。扣住这些文体特点写出自己的特色,会给读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以上从多个方面浅谈了作文的创新。下面谈谈它的注意点:

一、不是说作文时一定应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应创新,可以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所创新。

二、关于立意的创新.不能认为偏颇错误的认识、观点就是标新立异,是创新,或者格调低下,甚至不健康的情感也是创新。

三、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样语言风格、什么样表达技巧、什么样结构形式、什么样的文体应由内容决定,形式应和内容适应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脱离内容而选择自以为是创新的形式。

八、妙笔改得华章来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俗话说“三分靠写,七分靠改”,这话是不无道理的。如何改出高质量的文章来?传统的评改方式是教师作为包批包改的裁判者。自改或互改,应该成为今天同学们作文评改的主要方式。

如何自改或互改呢?作文完成后,同学们应先对自己的作文或对方的作文认真阅读,大胆进行圈点批注。批注是古人阅读的良好方法,今天,我们将它运用到*作评改中效果很好,圈点批注什么呢?我们不妨圈点勾画如下内容:

①文中最主要的词语。如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关键的修饰语、特殊的词语。像一些表示声音、色彩、心理、情感的词语。

②文中最精彩的语言。如简洁凝炼的语言、含蓄深刻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灵活变化的语言,特别是那些描写的句子、抒情的句子和含哲理性的议论句子。

③文中最新颖的语言。如有新意、有蕴含、有个性特色的语言。也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或幽默风趣的妙语。

如何批注呢?

①批注种类:眉批,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或自己对题目的预测。行批,是在字里行间,常对某个词或某个段意的概括。旁批,是在左右两边空白的纸边上进行。总批,常常是对内容的概括,对结构的剖析,对写作技巧的评价等等。

②批注的方法:用笔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联想等在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将自己的一得一见,用拾贝之心写下。

完成圈点批注后,还要认真填写好老师印发的《作文评改记录表》。《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面、好词好句、错字病句、审题、中心和立意、选材、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每项均有较细的分类,按分类打分,满分为100分。特别强调的是,审题和立意、选材、结构及表达方式,每项内容后均有点评栏,最后一栏为总体评价,同学们一定要据圈点批注的内容来认真填写。也就是说,《表》中每项的得分必须有来头,是根据具体意见得来的。总体评价,是要求我们就感受最深的方面进行评述。只要说到三四点即可。这实际上也是在写评论式读书笔记。它使我们有意识地将读、改、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评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要及时向老师汇报,征求意见,请求指导。

完成自改或互改后,评改工作不能算结束,我们的*作还要交由老师点评。老师点评后,是不是作文评改就结束了呢?没有,我们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写好《写后札记》。写后札是记下我们完成一篇作文,通过评改而再次阅读反思后自己的心得体会。其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①你对文章立意、选材、构思方面的心得体会;②你对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方面的心得体会;③对文章最突出的问题,你有什么高招;④你对评改人的点滴看法;⑤你最想同老师说的几句话。围绕这些内容,对照自改或互批、师评意见,我们写起后札来觉得有话可说,可把它当短文来写。它是每篇*作的续篇。它让我们既找到了本次*作的盲点,又进行了一次有创见的*作训练。长期下去,就会提高文学素质,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我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试验,一个学期下来,就有50多篇学生的当堂*作在《语文报》《作文指导报》《创新作文》《少年智力开发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同学们的作文兴趣大大提高,作文水平均有长足进步。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自改或互改、师评、写写后札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惯,同学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同学们都乐于在重视别人*作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不断打造着高品位的佳作,因而大大提高了作文质量。同学们,用好我们手中的妙笔,一定会改出精美的华章来。

(作者:金星闪金春山原载《阅读与鉴赏》(初)2005年9.10期连载,有增删)

欢迎扫码关注金星闪名师工作室公众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热门文章

推荐专题

更多>>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