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女生让男生随便诵自己的坤坤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女生让男生随便诵自己的坤坤视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请允许我们让自己成为报道的主角,向你们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炎炎夏日,医护人员全副武装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记者在朋友圈发出捐冰倡议,又四处奔忙协调,将一块块冰砖送到他们身边;
随州独臂村医王文艮,从部队复员后回到偏僻的家乡,守护乡邻30余载。记者陪他值夜班,跟着他出诊,记录他的工作日常;
武汉一位老人与弟弟失散37年,却因线索缺乏寻人未果。记者接到求助,联手民警不懈努力2个月,帮助这对姐弟重阳节前团圆;
郑州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当地群众受灾严重。记者深入灾区,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开着车满大街找手机信号,及时发回独家报道;
顶流蔡徐坤的专辑销售8000多万元,11首歌中却只放出5首。记者敏锐地发掘出这一线索,顶住巨大压力,揭露“饭圈”乱象……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本期报道涉及的,只是今年以来极目新闻众多优秀报道、优秀记者的代表,希望藉此传达我们的心声——
失散37年后团圆的张红英姐弟给记者叶文波(左一)送来锦旗
从来未曾懈怠,依旧风雨兼程。
警媒携手2个月,帮失散37年姐弟团圆
极目新闻记者叶文波
7月底,武汉市黄陂区居民杨宝林向极目新闻《帮到底》栏目求助:“我母亲张红英年纪大了,这两年她一直念叨,想找失散37年的弟弟。”
张红英老人67岁,老家在现在的重庆市合川区,她18岁时来到现在的武汉市黄陂区务工,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与亲人失去联系。老人不识字,她弟弟的谐音姓名叫“张红志”。
仅有一个谐音姓名,户籍、年龄不明,寻亲犹如大海捞针。寻求警方帮助,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当天,我陪着老人来到属地盘龙城派出所,所领导安排民警查询一天无果。离开时,老人没有了开始时的兴奋,她说:“如果实在找不到,就算了吧……”
返回编辑部的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老人期盼的眼神。我想起此前报道过的一个典型人物:洪山区珞南派出所“辨音识人”民警王保库。今年4月,王保库帮助流浪爹爹成功寻亲的故事,经极目新闻独家报道后,被央媒转载,社会反响强烈。“这不是案件,又牵涉到跨区,能不能请你利用空闲时间试一试?”我微信留言求助。王保库欣然答应帮忙,他通过警务系统搜索鄂、川、渝的“张红志”及其谐音姓名,结果多达5000多人。
尽管线索渺茫,但我和王保库始终没有放弃。我们为此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不断提示张红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提供更多的线索,比如张红英老家的关键人物等。最终,我们辗转联系上张红英老家的一位社区民警,之后又找到张红英老家的村支书,进而找到张红英在老家的亲人……
经过2个多月努力,10月13日,重阳节前,张红英和弟弟张洪智在武汉团圆,两位老人哭成了泪人。
10月15日,姐弟俩来到极目新闻编辑部,向《帮到底》栏目送来锦旗。从头到尾,两位老人一直手牵着手。
记者曹磊帮忙给医护人员送冰块
酷暑给医护送冰块,又冻又累双臂麻木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曹磊
8月4日,湖北迎战德尔塔疫情的全民核酸检测紧张进行。烈日高温下,一线医护人员汗湿防护服,令人心疼。
全民抗疫,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对,送去清凉!
当日上午,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倡议:给酷暑中全副武装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送冰块降温。
几分钟后,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行政经理杨波来电,表达捐冰意愿。
事不宜迟。我立即动身,赶往白沙洲。短短半个小时内,杨波等人已经筹集了首批24块大冰砖。我和同事帮忙把冰砖搬上货车,送往附近的检测点。
青江苑社区的一个检测点位于一处建筑工地旁,所有人员都暴露在骄阳之下。货车一停稳,我们迅速把冰砖送到医护人员身边。看到凉气从冰砖上升起,我的心中洋溢着欣慰之情。
送完一个点位,我们马上赶往下一站。送冰货车到达红霞新村时,社区***委**高翎已经带领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候。此时临近中午,连续奋战了6个多小时的医护人员正在休息。高翎联系志愿商户,将冰砖暂存冷库,下午再送到检测点。每块冰砖又重又滑,我们又来不及多做准备,只能将手臂伸进冰砖中间的缝隙,方便搬冰时使劲。送冰结束后,我才发现双臂麻木。
但我顾不上这些。随着更多求冰、捐冰的信息汇聚而来,随后的几天里,我和同事们不断奔波在送冰的路上。每到一个检测点,当医护人员真诚地向我们表达谢意时,我都有些受宠若惊,因为真正需要感谢的,是守护城市和市民健康的白衣天使们啊!
在“我为医护送冰块”活动的三天里,数十家爱心单位积极响应。众多市民也纷纷加入,送来小冰袋、矿泉水、水果等。那一缕缕清凉,让记者再一次真切地感受:武汉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真是英雄的人民!
记者周萍英在采访中
陪“独臂村医”值夜班,全程跟着他出诊
极目新闻记者周萍英
负责市州新闻报道,半夜赶山路、脚上沾点泥,再正常不过。而极目新闻“实事办到心坎上”连续4篇《独臂村医守护乡邻》重点报道,只是其中之一。
8月底,我从“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得知,随州独臂村医王文艮当选“荆楚楷模”。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人物素材。
王文艮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复员后他为何选择回到偏僻的乡村?他只有一只胳膊,30多年来如何行医……带着疑问和好奇,我联系相关部门,得知当地媒体已有对他的报道。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应该尽量避免同题报道。但是,看完已经发布的报道,我更为王文艮的事迹感动。我觉得,这样的人物,值得更大力度地挖掘,他的精神应该影响更多的人。
9月初,我驱车近200公里,从襄阳市区赶到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东方村。途中有一段路很不好走,车子底盘不时被撞得“咚咚”响。采访王文艮一整天后,我撰写了关于他的第一篇报道。
这一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编辑部部署推出后续报道。收到通知时,我正在襄阳市区采访,于是又一次从襄阳赶到随县。到达时已是中午,我随便扒了几口饭,立即投入对王文艮亲人和村民的采访,之后又陪王文艮值夜班,全程跟着他出诊。当夜赶完稿件,传回编辑部,我才想起自己忘了吃晚饭。
之后两天,我又连续采访了其他多名村医、当地卫健委负责人、相关人士等,撰写了两篇报道。感佩于王文艮的无私大爱,第4篇报道我突破常规写作方式,以图片影像为主,配以散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至此,这一次长途往返奔波、类似行军打仗的系列报道顺利收官。
记者张皓在郑州京广北路隧道采访
特大暴雨后的郑州,采访车里的不眠夜
极目新闻记者张皓
在一座省会城市,我度过了三天停水、停电、到处找网络信号的“三无”生活。这段特殊经历,虽时隔3个月,仍记忆犹新,或将终生难忘。
7月21日,郑州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当晚,我和同事三人从武汉赶到郑州,接连找了数十家酒店,最终仍一床难求。有的因停水停电关了门,有水有电的连大堂都睡满了人。我们三人只能蜷缩在采访车里,我几乎一夜无眠。
7月22日天亮后,我们来到二七区兴华北街一家早餐店,老板第一句话就是问有没有带现金。原来,因为灾后没有网络信号,店里的二维码无法收款。
吃早餐时,对面一家快捷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说有房源。我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定下了别人退出的房间。
因为没水没电,房里十分闷热,许多郑州市民晚上到街边乘凉。而我们经过白天紧张的采访,晚上也只能待在宾馆房间里,用手电筒照明写稿。
为了及时将稿件传回编辑部,我们常常开车满大街寻找网络信号。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信号了,但非常微弱,只能传图片,连视频都打不开。
一天深夜忙完后,我和一位朋友去吃晚饭,途中车辆需要加油。我们开了一个多小时,找了附近的四个加油站未果,最后只好将车停在路边,骑共享单车回家。
在灾后种种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向编辑部发回《遇难者家属眼中的郑州地铁5号线》《被30万立方米积水灌满的郑州京广北路隧道》等独家重点报道和数十条消息,不辱记者的使命。
记者邬晓芳在采访中
奔赴延安重温历史,宝塔山下寻找初心
极目新闻记者邬晓芳
为庆祝建***百年,今年七一前夕,极目新闻编辑部策划大型特刊《恰是风华百年》报道,派出12路记者奔赴全国采写12种革命精神。我被安排到延安采访延安精神。
怀着朝圣的心情,我踏上了征程。高铁加动车,从西安中转再到延安,8个小时行程,舟车劳顿,风尘仆仆。但一到达目的地,延河水蜿蜒而过,宝塔山巍峨依旧,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激情顿时充满全身,让我忘记了疲倦。
延安是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沿着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步伐,几天时间里,我先后探访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清凉山……之后,我试图用有限的文字最大程度还原那段峥嵘岁月,寻找延安精神的注脚。
窑洞中陈列的中共领导人当时的生活用品,简单质朴中饱含沧桑;杨家岭毛主席种过的菜地,至今郁郁葱葱;革命纪念馆里大量的馆藏文物,真实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几天的所见所闻,我深深觉得,文物、资料再多,也是有限的,因为革命先辈的付出奉献无法衡量。延安精神历久弥新,值得后辈永远纪念与追寻。
6月的陕北,阳光炙热,气候干燥。即使做了防晒措施,我的身上仍多处晒伤,脚上磨出了不少血泡;对当地饮食颇不*惯,让我经常饿肚子。不过,想起先辈们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甚至流血牺牲,我的这一点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者周浩在直播中
现场直击“晚舟归航”,感受浓浓爱国情
极目新闻记者周浩
9月25日,一个消息刷屏:孟晚舟将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国,当晚抵达深圳。我和同事杨锦英迅速从驻地广州赶到深圳,她前往华为总部,我则前往宝安国际机场,同时直播这一重大时刻。
当时,机场航站楼国际航班到达区聚集着众多媒体记者。现场的直播声、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我不禁心里打鼓:第一次尝试直播的我,能否做好报道?
念第一句口播前,我已经打过多遍腹稿,但开口时大脑还是出现空白。好在我及时调整,很快找回状态。
其间,我不时抽空与后方融媒体中心的同事们沟通,把控直播节奏,寻找现场亮点。
我看到,有人拿出国旗现场分发,大家一齐挥舞;有人在纸上手写欢迎词,高高举起,眼含热泪喊着“欢迎孟晚舟回家”;有人高唱爱国歌曲,激昂的歌声从独唱变成了大合唱;有人捧着鲜花,关注着大屏上的航班信息……
大厅里人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热烈,进入大厅的斜坡更是人头攒动。大家真切的爱国之情,化成一声声震耳欲聋的“中国加油”。
我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一幕幕,观看直播的网友们疯狂为祖国点赞。不知不觉之间,我不禁眼眶湿润。
最终,此次直播观看量超过2000万,创造了极目新闻单一报道的收看记录。
挖掘蔡徐坤“赊歌”线索,揭露饭圈乱象
极目新闻记者付瞰
8月28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后,QQ音乐宣布将限制专辑重复购买。
8月29日,一直紧盯“清朗行动”的我,开始操作“音乐作品限制购买是为制止饭圈无底线氪金”选题。找寻相关案例时,我发现QQ音乐平台当周销售排行榜首位的蔡徐坤专辑《迷》,于今年4月13日发行,至8月已卖出323.8万张,销售额达8419万元,而本应收录11首作品,却只放出5首。
我对此深感震惊。为防止判断失误,我当即联系多家相熟的唱片公司高层和业内人员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是“离谱”——它正是“饭圈氪金乱象”的代表:流量明星利用粉丝的“爱”,无底线“割韭菜”。
8月29日晚,我撰写的《蔡徐坤专辑已卖8000万,仍有6首未出》报道,在极目新闻全媒体平台发布,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极目新闻评论员石平及时跟进,用辛辣的笔触概括出“赊歌”一词,直击饭圈乱象。
报道推出前,我们对“后果”早有预判。果然,第一篇报道发出后,蔡徐坤的粉丝用各种方式为偶像洗白,甚至对我和同事进行言语攻击谩骂。
8月30日,我撰写的追踪报道《律师称蔡徐坤专辑预售涉嫌违法》,让关注“赊歌事件”的人越来越多,网络讨论的声浪越来越大。
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我和同事,始终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只要稿件涉及的新闻细节都是真实的,我们就要不畏饭圈暴力鲜明发声。事实证明,我们的“赊歌事件”报道,让蔡徐坤及其团队无可辩驳,最终只能以致歉告终。
记者汪亮亮(右)国际连线直播9·11事件20周年纪念活动
9·11事件20周年,来一场国际连线直播
极目新闻记者汪亮亮李力力
今年是“9·11”恐怖袭击事件20周年,我们梳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集成全球反恐20年的得失、连线反恐专家、制作纪录片……但是,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对,是现场感。
时隔20年,我们这一代对“9·11”的记忆渐渐模糊,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9·11”是什么。只有采访到事件亲历者,才能真正将读者带入那段历史。
可是,要找到这样的人,何其难也!经过长时间搜寻,我们发现了两人:一位是东北某大学的教授,一位是定居海外的财经专家。
通过一位又一位中间人,我们联系上东北教授,但他婉拒了采访。与此同时,记者找到那位财经专家的微博,给他发私信,他也不愿接受采访。
极目新闻记者没有放弃,终于用真诚打动了财经专家,争取到了采访的机会。
极目新闻《9·11事件亲历者:从80层逃到1层,3分钟后大楼坍塌》一文推出后,迅速成为爆款。
但我们并不满足。能不能带读者直接看看纪念仪式现场?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们马上行动,找到纽约大学一位在读研究生,佩戴极目新闻LOGO出镜,在纽约为我们直播。同时,我们请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导严双伍,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5G演播室,一起进行国际连线直播。
由于有12个小时时差,我们的直播定在9月11日晚。全网上百万粉丝通过极目新闻的视角,走近纽约双子塔遗址,看到当地群众驻足街头诵读遇难者名单,看到当年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佩戴勋章现身。我们的纽约报道员还随机采访了几位美国人,其中一位前来纪念的吹萨克斯的女子让人印象特别深刻。“我们要反思过去,也要告别过去,去迎接未来。”她对极目新闻记者说。
关于女生让男生随便诵自己的坤坤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