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电视剧相亲相爱和电视剧相亲相爱大结局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电视剧相亲相爱以及电视剧相亲相爱大结局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讲述家庭里长短曲直、琐碎平淡的影片,常叫好不叫座,比如《万箭穿心》《天水围的日与夜》,《相亲相爱》也是如此,两个小时静静看完,会心之间,也翻腾起不少念头。
梗概
故事串起了三代人。第一代是外公和外婆,还有个姥姥。原来,姥姥是外公在乡下的发妻,饥荒年间,外公去城里闯荡,认识了外婆,成家生子,也会给姥姥寄信寄钱,逝后才再次回到家乡。
影片伊始,外婆去世,女儿决计将父亲的坟迁到城里,与外婆合葬。如此一来,姥姥该怎么办?按乡下的传统,姥姥是外公的正房,她要守着这个男人的——虽然他待她竟那样冷酷。影片最明显的张力,就是姥姥和二房之女,围绕迁坟所起的冲突。
第二代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退休未达,婚姻里原来牺牲受苦,愧疚的丈夫总顺着她,却又是一幅不为她出头的老好人模样,还有个和丈夫走得挺近的女邻居。再加上叛逆的女儿,母女俩动辄互怼,另类地表达着对彼此的关心。和姥姥的矛盾,丈夫和女儿都不支持她,只好心力交瘁、疲惫支撑。
第三代交了男友,是个酒吧歌手,他本打算为音乐梦想去北京,在途中遇到她,便留了下来。父母还没见过,就差点要领证。对男友既珍惜又顾忌,相处的依赖和不确定,又该怎么迎接未来?
姥姥
在姥姥的村落,有一座高大的贞节牌坊。历经五四运动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革命,我们的集体记忆会近乎自动地,联想到在封建压迫下,悲苦凄惨的女性群像。
对女性守贞的强调以明清为盛,简化作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标签。但纵览历史,学者发现这一行为还有确保寡妇抚养幼子、服务家族庚续的意图;也不乏带给家族与社区荣誉、使家中男丁免服兵役的实惠;它在明清被规范为女性行为守则之前,更多地是与寡妇再嫁并行的一种个人选择。
不妨以《身体五态》中对身体政治面向的分析来看,政治态身体包括生物型、生产型、力比多和公民型四类。在解放话语中,守贞的寡妇身体在生物型上是女性丧失身体自主权的表现、在公民型上是封建制度压迫残害的隐喻,于是使私人的身体打上了公共统治的烙印。而在历史经验中,贞洁妇女的身体特性,还包括生产型中的承担儿童社会化、力比多型中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
电影如果早半个世纪来拍,大概会极陈姥姥之苦痛。在后革命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则看到一个恬淡的老人,在村庄的敬意、外界的同情、女性的默默之间,以自己的方式,以复杂的身体,表达和确认着与丈夫的连接。
如果说这表现了“寡妇”符号的不纯粹(指内涵的多元),那么在影片中,不纯粹的还有家庭。
情与理
自工业革命带来公共与私人场所的二分始,家庭被视作一个净化与隔离外界侵袭的物理、互动和社会空间,不啻为关爱、温暖、支持、信任的代名词。但家庭由人组成,为一互动组织,社会性自然渗透其间。所以影片里,便有了夫妻之间的嫌疑和母女之间的不解。
按学者之见,在家庭之内,即单论情感,尚有“应有之情”与“实有之情”之分。而且,在讲究伦理的古代,除“亲亲”外,并持的“尊尊”也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法则。家庭情感并无法涵盖生活全部,围绕权力的家庭政治同样占一席之地。家庭情感是家庭政治的生发和归依,家庭政治中积蓄的道德资本,则为家庭情感的动员和期待提供了理据。西方一般以各种量化的“谁说了算”指标,来衡量家庭权力的分配。
考上述种种解释,家庭权力的理解最简明,却显单薄,家庭权力行使的合法性被忽视,导致家庭人际的复杂与微妙被化约为了一条条项目,而不是人情、人欲的一次次交流与碰撞。
亲亲与尊尊(这里淡化尊尊的等级色彩,但不表示不存在)则分出家庭生活的两条线索,它们在感情和政治的互惠共生中,维系着动态的平衡、生活的延展。所以当女儿从爸爸口中得知妈妈以前为他受了很多委屈(尊,家庭政治),便脱口而出怪不得这么多年你一直让着她(亲,家庭感情)。
结语
家庭中的人(以作为女性的寡妇姥姥为例),不是纯粹的脸谱;家庭中的事,也不是纯粹的罗曼蒂克。但这种不纯粹,或许才是家庭人与家庭事的纯粹模样。这样看来,电影中文名《相爱相亲》中的“相”字,和英文名“LoveEducation”,都真是妥帖。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